臺灣茶園現在多以半機械的方式採收茶葉,引入的農機設備如單人往復式、雙人往復式或迴轉式採茶機等,仍需以人力操作機器、搬運茶菁;採收期間,採茶工每天可能只有兩、三小時的睡眠時間,這樣的循環一年要經歷五次,每次延續一個月,十分辛苦,在年長茶農陸續退休之際,願意返鄉接班的年輕人寥寥可數。

「長生製茶廠」第三代負責人林和春為電機科系出身,過往曾任職於科技產業,於2014 年返鄉務農,他從退休父親手中接掌家業後,首先遇到茶園人手不足的問題,因此貸款購入日本的乘坐式採茶機。透過這台機器的輔助,讓他可以獨力完成修剪茶樹、下肥鬆土及採收等基本農務,不但節省人力,也讓工作更有效率,成為長生製茶廠投入機械化代耕的契機。

農機設備與茶園規格一致 以利機械化耕作

為了及早回收投資在日本採茶機的成本,林和春在農忙之餘,也到臺灣多個縣市的茶園幫忙代耕,但他很快發現,採茶機的規格並非適用於每個茶園,茶樹種植的行距,需符合一米六至一米八的距離,才能讓農機設備進入。經常發生採茶機無法駛入客戶的茶園的情況,更遑論協助農務工作。在此情形下,若針對每個客戶的茶園種植規格,一一量身訂作農機設備,不符成本效益,因此必須更新客戶的茶園種植規格,使其與農機設備的規格一致,才能推動機械化耕作。林和春在進行機械代耕前,會先確認客戶的茶園種植規格是否與農機設備相符,假如規格不符,就需重新種植。起初他會親自幫客戶重新栽種,但透過人力將一棵棵茶苗種入土中,缺乏效率,因此他發揮電機專長,於2016 年研發「自動種植機」,讓種植茶苗的過程快速省力,藉此加快茶園規格的更新速度,以利後續推動機械化耕作。不但如此,他更在茶園規格化、機械化的基礎上,蒐集累積大量數據,建立精確的參數,進一步發展茶園的智慧管理模式。

林和春在代耕過程發現產業痛點,進而開始智慧化轉型之路。
     

農機智慧管理系統 讓代耕更有效率

2018 年林和春與茶業改良場、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合作,開發一套農機智慧管理系統。這套系統根據長生製茶廠在代耕過程累積建立的參數,分析出最有效率的作業方式,提供「農機設備維修預測」、「農機駕駛行為追蹤」及「茶園智慧管理」等功能,不但解決代耕遇到的問題,更建立一套可依循、傳承的茶園管理模式。

林和春指出,機械代耕的一大痛點,便是在現場作業時,農機設備突然損壞,除了領不到工資,還賠上人力及時間成本。這套系統會根據農機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油溫、油壓、耗油量等參數,建立維修預測的模型,讓使用者掌握農機運作的狀態,並且判斷機器保養維修的時間,減少故障的頻率。這套系統還可透過物聯網技術,追蹤農機駕駛行為,比如兩位駕駛同時間出發,兩人耕種的面積一樣,但是完成的時間不同,透過農機追蹤系統,便能從中了解原因,進而優化茶園管理。透過系統蒐集建立的參數,還有助於工作排程、調派人力等等。

林和春不但運用大型農機設備協助其他農友解決缺工困境,同時,他也在代耕過程蒐集大量數據,建立參數,找出田間管理的最佳模式,改善作業流程,並將數據分析出的結果回饋到農友身上,讓他們改用更有效率的種植方式,達到互惠共好的目的。

茶園管理規格化、機械化,並且導入智慧管理系統,循序漸進改善產業現況。

建立茶葉生產合作社 推動智慧茶業


林和春指出,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說服客戶改變田間的種植規格,是最具挑戰性的環節,若想促進產業升級,必須整個產業鏈配合改變,如何說服生產者配合便成為關鍵。林和春透過利益共享的方式,甚至無酬協助農務工作,讓其他茶業經營者看到改變後的效益,進而願意配合,以此加快茶園管理機械化、智慧化的腳步。

2020 年,林和春進一步集結茶業上下游業者,成立「有限責任臺灣茶葉生產合作社」,推動智慧化茶葉代耕管理模式,將智慧農機導入茶園,進行田間管理作業,希望協助產業升級,解決農業高齡化、茶園缺工的困境。成立合作社的動機,便是基於與其他業者「共好」的想法。林和春認為,茶葉產業的缺工現象,其實源於生產方式無法跟上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若能透過智慧化的作業流程,兼顧工作與生活品質,便有機會吸引年輕人投入。為了達到智慧農業的願景,需要整個產業鏈團結起來,以合作社模式來經營,進而擴大產業改革的效益,一起為臺灣茶業帶來改變。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歡迎點擊瀏覽更多資訊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企業數位轉型實戰案例,歡迎點擊專區觀看更多精彩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