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隔天要上班就很擔心、煩惱專案進度停滯⋯⋯,你在生活中也常有焦慮的感覺嗎?每個人面對壓力源,都會有害怕、擔心及煩惱的情緒出現,但若達到「疾病」的狀態,代表症狀過於嚴重,已與壓力源所帶來的壓力不成比例,且明顯影響生活,在醫學上的定義即為焦慮症。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醫師表示,不同的焦慮診斷會導致盛行率數字的變化,一般來說,台灣民眾大約5到10人中,有1人患有焦慮症。以下為專訪口述紀要:

值班醫師_李正達

學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美國國家衛生精神研究院分子影像造影實驗室研究員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


焦慮症如何形成?

焦慮症的形成和體內物質的變化有關,大腦中其中一個部位──下視丘,在我們感受到壓力出現時,就會活躍起來,並將訊息往下傳到腎上腺,使腎上腺分泌可以對抗壓力的荷爾蒙,也就是所謂的皮質醇(Cortisol)。皮質醇是一種內生性的類固醇,會導致交感神經的興奮,進而引起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發抖、血壓上升等現象。這個原本正常的生理反應,在長期或過大的壓力之下可能會出現異常,進而導致焦慮症的心理及身體症狀。

除了皮質醇之外,焦慮症也和大腦內的GABA物質有關。我們可以把GABA想像成大腦中的剎車系統,它是體內的一種放鬆物質,當神經太過衝動或興奮,GABA可以有效把神經安定下來。焦慮症產生的一部分原因,也與腦中GABA的失控有關。

最後,腦中突觸間血清素的變化也在焦慮症的形成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上述的皮質醇和GABA,三者是導致焦慮症出現最重要的物質。

焦慮、憂鬱、躁鬱差在哪

這三者在臨床上的定義是很清楚的。焦慮症就如前所述,是一種害怕、擔心、緊張或煩惱的情緒,與「正常焦慮」的區分在於,焦慮症狀過於嚴重或時間持續太久,已與壓力源所帶來的壓力不成比例,並明顯影響生活,在醫學上即可能為焦慮症。焦慮症屬於相對慢性的疾病,以廣泛性焦慮症為例,顯著的焦慮症狀需維持半年以上,且焦慮的日子比不焦慮的日子多,再加上其他常見的焦慮症狀,如失眠、煩躁不安、疲累、易怒等,即能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不治療的情況下,長期焦慮症的患者也容易發展出憂鬱症,且增加抗憂鬱藥物治療頑固性的機會,或者是出現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疼痛不適。

憂鬱症和躁鬱症則不同,要診斷憂鬱症需憂鬱相關的症狀夠多,且連續至少兩個禮拜以上都受憂鬱情緒影響,且憂鬱情緒顯著影響個案的生活,就可以被定義為重度憂鬱症發作;躁鬱症(又稱雙極情緒疾患)則是只要曾經有躁狂發作,才可以診斷為第一型躁鬱症。若出現連續4天以上的輕躁期發作(症狀強度沒躁期那麼強,也不影響功能),加上曾有鬱期發作,就可診斷為第二型躁鬱症。

以症狀區分,憂鬱症有兩個主要的判斷指標:情緒低落、對事情失去興趣,除此之外的其他症狀還包括吃不下、睡不著、想法負面、無法下決定、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或罪惡感等;躁鬱症患者的情緒則會隨躁期與鬱期的出現,而導致情緒高高低低。一般來說「低」所占的發作時間比「高」來得長上許多,可能長達病程的一半,相對「高」可能只占整個病程的5%以下,兩者間比率懸殊。

患者在躁期時會出現極度亢奮、充滿活力與自信、話多、思緒跳躍、有想要做事、過度消費或從事性活動的持續衝動。嚴重則稱為「躁狂」,躁狂患者可能會像關不住的獅子一樣,需要急性住院治療,也會過度的自我膨脹,把自己形容得像神一樣;嚴重亦可能與人溝通時完全文不對題。以上都是躁狂可能有的症狀。

求完美、急躁的人容易焦慮

上班族若所處於的工作環境相對高壓、工時長,工作內容容錯的程度又小,或是面臨到人際關係壓力或霸凌,就容易使員工產生焦慮的症狀。

一般也認為女性因其大多數心思較為細膩、敏感,因此罹患焦慮症的比率較高一些。此外,若再加上人格特質偏向負面,如較為敏感、沒自信,或是具有完美主義、容易壓抑、急躁的性格,那麼產生焦慮的機率可能會更高。若自認有以上人格特質的民眾,建議要更加注意調節與釋放在職場或生活中所遭受到的壓力,必要時建議尋求專業治療。

李正達帶你認識焦慮症

焦慮症又根據形成原因,分成許多種類,以下列舉常見的3種焦慮症:

1、廣泛性焦慮症:對於許多不特定事件感到焦慮,症狀包括腦袋一直轉、人靜不下來、時常處於警覺狀態等。

2、社交恐懼症:在社交或是陌生的場合感到不成比例的害怕,症狀包括過度臉紅、顫抖、嚴重出汗或是口吃。

3、恐慌症:反覆經歷未預期、突然出現的強烈害怕、恐懼,甚至有瀕臨死亡的擔心。恐慌症的發作不一定經由特定壓力源而引起,症狀包括心臟強烈跳動、大量冒汗、發抖或窒息感。

想了解更多 速上良醫健康網: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