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有許多常見的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及慢性疾病等。其中,肌少症會增加長者罹患慢性疾病與增加死亡風險,在近年備受討論。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究竟力弱症是什麼?有力弱症者,該如何預防肌少症呢?先來了解何謂「力弱症」。

早期發現「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

「力弱症」(Dynapenia)為肌少症前期,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由於骨骼肌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力弱症者會感到虛弱或疲倦,並增加跌倒風險。隨著骨骼肌力量退化,將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表示,肌少症成因包括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其特徵為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力弱症則是肌肉量正常、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不是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的情況。

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以及有10%的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並有20%會在6個月內死亡。

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早期檢測力弱、降低失能風險。(來源: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

力弱檢測3大指標

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並在2019年AWGS會議上修訂肌少症診斷數據,並增列「疑似肌少症」(力弱症)的篩檢標準。力弱篩檢標準包括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功能:

STEP 1:肌肉量正常

肌肉量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


男性女性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7.0 kg/m²

>5.7 kg/m²

雙數量X光吸收(DXA)

>7.0 kg/m²

>5.4 kg/m²

STEP 2: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差

肌肉力量檢測=男性手握力小於<28kg;女性手握力小於<18kg。
身體功能評量=6公尺步行速度<1.0 m/s。

若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即為力弱症。力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則為肌肉量。

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4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力弱症與年齡老化有高度相關,55歲以上即為高風險族群,老化造成身體機能下降、肌肉力量不足,未來力弱症人數將會提升,加上肌少症不易逆轉,因此,預防肌少症不能不慎。

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如下:

1.代謝症候群風險高

林立峯副教授說明,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通常具有較高體脂肪率、粗腰圍,可能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2.影響行動能力

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是年長者日常活動功能惡化的主因,與沒有力弱症、沒有腹部肥胖的人相比,患有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的步態速度下降更為顯著,建議透過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

3.增加骨折風險

雖然力弱症患者常見高體脂、粗腰圍,但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抵消了肥胖對手腕、手臂、髖部、脊椎和其它骨骼骨折的保護作用,導致跌倒風險增加。

林立峯副教授也解釋,力弱症並非體態肥胖者的專利,年紀、身體機能老化才是主因。此外,有研究發現,近年新冠肺炎患者局部肺纖維化發生率為2~6%,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增加罹患力弱症風險。

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症、預防肌少症

肌少症不容易逆轉,且目前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改善,因此在力弱時期就應該開始預防肌少症。

經亞健康銀髮族體適能測試發現,有60%的登山族仍有力弱風險,即使有進行登山運動,但年長者運動次數可能間隔較長,仍有肌肉力量不足的力弱風險,林立峯副教授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學會「活力樂肌3招」坐姿屈膝抬腿、站立抬腿和深蹲,進行下肢阻力訓練,改善力弱狀況:

「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坐姿屈膝抬腿。(來源: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

「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站立抬腿。(來源: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

「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深蹲。(來源: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肌少症前期「力弱症」!3大指標自我檢測,教你「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預防肌少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