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海岸山脈,前是中央山脈,還有山腰的鹿寮溪水圳來灌溉,眼前一片如金黃芒草般的油芒畫境極美,但來到台東延平鄉以斯馬哈散農莊之前,我們可不知道夏天台東的太陽如此炙烈。

全身裹得緊的邱曉徵,是台東布農族,也是農莊第二代,曾經在這片土地消逝已半世紀的油芒,在邱家父子的努力下,從一株稻穗到現在已經擁有一・二公頃面積,這不僅是台灣第一,也是世界之冠。

油芒_小知識

台灣油芒屬多年生作物,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選育、馴化後,便只生長在台灣地區,因此稱為「孤兒作物」,在舊文獻中記載著台灣原住民曾經食用,其營養成分遠比稻米、小米更高。

油芒,這個被中研院喻為未來超級作物,過去卻只是原住民在小米歉收時所種的替代作物。由於每株油芒的抽穗時間點不一,得全憑人工採收,使得油芒田後來就逐漸式微。

走過食安風暴,邱曉徵一直以來好奇,原住民不該只有小米一項作物吧。直到從部落長老的口中聽聞原來還有油芒蹤跡,他就立志,要把先民的山林智慧種回來。

初期,原以為在地耆老給的植物種子就是油芒,等到發芽才發現,居然是跟油芒很像的另一種傳統作物「稷」。一次,他偶然參加屏東科技大學小米耕作進修課程時,遇到研究原住民穀物數十年的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專員林志忠老師,當時只是隨口一問,「老師你聽過油芒嗎?」沒想到林志忠不僅知道,而且還有種子,不過一聽到邱曉徵想要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