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將成就歸功於,能夠洞察有利可圖的時機,並迅速採取因應行動。他們指出,這種能力來自於周延的準備,也就是從不間斷的閱讀、思考,以及花幾個小時討論內心的想法——他們著重知性的研究,而不僅是分析損益而已。

事實上,蒙格把他在波克夏的角色類比為愛因斯坦的一個同事,他說:「不處於絕對孤立的環境時,每一個人的工作表現幾乎都會更好。⋯⋯假如愛因斯坦當年獨自一人工作,恐怕不會有那麼高的成就。他不需要和其他同事有很多互動,可是他確實需要和人有一些接觸。」

蒙格成功的11個關鍵

蒙格認為以下一些習性是他成功的關鍵: 

1.學習、學習、學習

獲取智慧是道德義務,這項命題有個必然的結果,就是你終其一生都必須學習。這一點非常重要,缺少終身學習,你將無法有過人的成就,無法根據自己擁有的知識,在人生中大放異彩。

我發現那些異軍突起的人,他們不是最聰明的,有時候甚至不是最勤奮的,可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學習。每天晚上就寢時,他們都比早上起床時更睿智一點點。天哪!那真是無比的助力,尤其是前方有漫長的路要走時。

我認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變得專精是正確的策略。沒有人想找個懂一半直腸科、一半牙科的醫生求助,對吧?所以,通往成功的普通方式,是細部專精化⋯⋯這點華倫和我都沒有做到。

2.配得上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你企圖獲得想要的東西時,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努力,讓自己配得上想要的東西。這個想法很簡單,堪稱是黃金法則。如果尚未得到,就要努力去實現目標。

3.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

蒙格主張要盡可能的學習,同時也要知曉自己的學習界線,不要超越極限:「知道界線是非常重要的事。假如你不知道自己能力的界線,那就稱不上能力。如果你誤解自己的能力,代表你欠缺能力,一定會犯嚴重的錯誤。」

「我認為你必須時時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成就,堅決保持理性,避免對自己有太多幻想。可是我觀察了一輩子,覺得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是否具有理性判斷,大概是天生的。像華倫和我這種人生來就是如此。充足的教育也有影響,可是我認為他和我的性格,正適合做我們以往做的這些事。」

4.當個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蒙格說:「花大把時間忿忿不平不是我的天性——其實我就算表達不滿也不讓人意外,人類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然而我向來力求奮發圖強、適應環境,所以從不允許自己花太多時間心存不滿。」

「萬一有類似的念頭冒出來,我會趕快掐死它,我不喜歡任何一絲當被害者的感覺,那種想法有害無益。我不是受害者,我是生存者。」

5.瞭解自己在做什麼

當然,我希望人瞭解自己的極限,而非渾然不知。話又說回來,我也學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那是我跟阿曼森(Howard Ahmanson,奧馬哈的商人、慈善家)學的。

你知道他說過什麼嗎?他說:「永遠不要低估那高估自己的人。」高估自己的奇葩偶爾會有出人意表的優越表現,這種事讓人很不爽,不過我已經學會適應,因為別無選擇。這種事司空見慣,可是我不想要生活裡充斥一群滿腦子幻想、偶爾會莫名其妙走運的人;我要的是謹言慎行的人。

當然還有別的影響因素也會發生作用,比如微經濟概念、損益比率等。我認為在現實中,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觀點會一再交互影響,不懂這兩方面的人就是大傻瓜。

6.做個可靠的人

如果你這個人不可靠,就算優點再多,也會兵敗如山倒。所以,做你誠心允諾過的事情,應該自動成為你行為的一部分。你應該避免拖拖拉拉,而被人認為不可靠。

文明的形成有一條捷徑,那就是絕對的信任關係——無需太多程序,純粹只是絕對可靠的人們彼此信任。知名醫院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手術室就是這樣運作的。 

7.學習不設限

你可能注意到有些學生只會設法記誦,然後一股腦兒的接受背下來的知識。這樣的學生不論在學校或在生活中都不及格。你必須在腦中用經驗印證脈絡複雜的模型。

什麼模型?呃,第一項原則是,你必須擁有多種模型——因為如果只使用1、2種,依照人類的心理本質來說,你一定會扭曲現實,以便符合既有的模型。就算不符合,至少你會覺得它符合,就像老話說的:「對於手裡僅有一把鐵鎚的人來說,任何問題看起來都像一枚釘子。」那絕對是會鑄成大錯的思考方式,這樣為人處事也肯定會釀成災難。

所以你必須擁有許多個模型,這些模型必須來自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因為世界上的一切智慧不是來自小小的單一學門。由此可見,你需要擁有跨越多學科的模型。 

8.勇往直前,不要停

我們的際遇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卻會遭逢逆流。不過整體來說,不必費心預測潮水的走向,因為我們盤算的,是長遠的比賽。

9.無論如何都不要自憐

自憐距離偏執只有一步之遙。每當你發現自己開始自憐,無論原因是什麼,包括孩子患病不久人世,自憐都不會改善情況。當你不再自憐,就會比其他人(幾乎是所有人)更有優勢,因為自憐是標準狀態,而你能訓練自己從中掙脫出來。

蒙格相信自憐充滿了偏誤——這樣的心態會引人做出不當決策。他說:「你會開始根據潛意識的自私傾向,得出所有荒唐的結論,然後還加以合理化。這是大錯特錯的思考方式,當然必須擺脫那種思緒,因為你要做個明智的人,不要當傻瓜。」

「你也必須容許別人懷有自私的偏誤,因為絕大多數人沒辦法成功擺脫自憐,這是人類的天性。假如你不容許自己存在自私的偏誤,那你就是傻瓜。」

「人生一定會碰到可怕的打擊、駭人的打擊、不公平的打擊,可是沒關係。我認為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的態度最理想,他把人生中每一場災禍都當作端正行為的良機,每一次不幸都是學習的機會,你的責任不是沉溺在自憐中,而是以建設性的方法好好利用這場可怕的打擊。這種想法實在太棒了!」 

10.善用自己獨特的才能,不和別人攀比

老是有年輕人跑來找我,說:「我現在從事法律事務,可是我不喜歡,寧願當個億萬富翁,我要怎樣才能如願?」我就告訴他:「我跟你講個故事。有個年輕人去見莫札特,他說:『莫札特,我想要開始寫交響樂。』莫札特問他今年幾歲?那傢伙說他22歲。莫札特說你太年輕了,寫不了交響樂。那傢伙說,可是你寫交響樂時才10歲。莫札特說,『沒錯,可是我沒有到處去問別人該怎麼做。』」 

11.學會轉換自己犯下的錯誤

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一部分是設法甩開自己犯下的錯誤,同時不要付出太高的成本。大家多少都有這樣的經驗。想一想波克夏當年創業時的企業:一家夕陽百貨公司、一家新英格蘭的夕陽紡織廠、一家夕陽印花稅交易公司,可是波克夏從它們之中誕生了。

當時我們用非常低廉的價格買進這些公司,現在已經把這幾家賠錢的事業整頓得相當好。當然,成功來自於我們改變做法,使那些企業變得比較健全。但重點不是我們很懂得克服困難,而是擅長避開困難,找出容易搞定的目標。

蒙格:等待機會要慢,展開行動要快

蒙格每次公開講話都會談到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他的家庭如何灌輸價值觀——特別是等待時機的好處:要有耐心,看準目標和意圖,只要時機對了就迅速行動。

「耐心加上機會是最寶貴的東西。我祖父教育我:機會難得,所以要隨時準備好抓住它。波克夏就是這樣,當我們發現機會時,波克夏行動的速度快得驚人。「你不能膽怯」,這道理適用於人生的所有事情。當你發現合意的伴侶,就不能對結婚膽怯,也許這是你得到幸福人生的唯一機會。太多人在應該行動時裹足不前。股票三不五時下挫本來就是股市的本質,天底下沒有迴避熊市的系統,除非你嘗試擇時交易(預測市場漲跌,決定進場買賣股票的時間),可是那樣做真的很蠢。用可靠的積蓄保守投資,不要指望奇蹟發生,才是正確的做法。

數十年來,波克夏擁有世人周知的穩定與成功,假如不是蒙格堅持這些價值觀,或許不會達到這樣的成績。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巴菲特

書籍簡介


《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巴菲特》

作者: 陶德.芬克爾 Todd A. Finkle
譯者: 李宛蓉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31

作者簡介
陶德.芬克爾博士(Todd A. Finkle)

岡薩加大學(Gonzaga University)創業學教授,已任教33年,並發表250篇以上的論文、書籍與其他出版物。

同時身為創業精神專家、巴菲特研究專家與其密友,曾6次帶領學生與教職同事前往拜訪巴菲特,請他為團隊安排一天各領域演說與課程,其中一次曾登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頭版。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