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個頭不高,160公分左右,但聲音洪亮,講話時國語、英語,以及帶著台中腔的台語混雜,搭配豐富的肢體動作,活像在熱炒店與你談天說地的朋友。

小檔案_林修銘

出生:1965年
學歷: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集保中心董事長、滙豐中華投信副總經理
現職:證交所董事長


不到60歲的他,不但是證交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長,也是最非典型的董事長。

證交所歷任董事長不是政界要員,就是教授學者,但林修銘從民間出身,待過運動經紀業,當過百貨行銷主管,更在投信業做了10年;坐證交所高層這位置的,多是會計、財經專長,他雖念管理,卻以行銷人自居。

這位獨樹一幟的董事長,剛上任一年,就讓創新板有6家企業掛牌,包括走著瞧(Gogolook)、台灣虎航等,連鴻海投資的鴻華先進等企業,也已通過審議,有機會在今年掛牌。

鴻海子公司成生力軍!創新板今年吸引8企業加入
(圖表製作者:馬自明)

在60年老公司搞創意
他「不只割稻,還要種苗」

林修銘估計,今年底創新板可能挑戰近新台幣2千億元。換句話說,比上市的造紙或觀光餐飲等類股總市值還高。

「我朋友曾經笑我,從民間轉官方,待不了半年就會走人啦!」他說。沒想到,他從滙豐中華投信,轉戰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下簡稱集保),從副總經理一路做到董事長,一待就是17年,現在再度轉戰證交所。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曾從金管會轉任民間機構,並與林修銘念同一間研究所。他便指出,民間出身卻要能如林一般,不但在官方單位生存,還做了不少創新的事,很不容易。

林修銘就像廣告裡裝著電池的兔子,停不下來。他上任證交所董事長的第2天,就帶著證交所團隊拜訪企業,同事幫他安排專車,但他拒絕,「我們坐同一台車,去程和回程可以在車上一起討論。」

集保成立30幾年,證交所更是超過60年的老招牌,兩間公司都有政府撐腰,縱使不做任何創新,也不必擔心倒閉。「但我不要只會割稻,更要種苗!」好動的他偏要做新任務,辛苦插秧。

可是在老公司裡搞創意,他怎麼辦到的?關鍵在於,他有本事讓不同需求、不同利益的各方,像天平兩端般保持平衡。

「我要是哪一件決策損害了誰,我這董事長也做不久,」林修銘表示。他的父親在台中經商,讓他從小練就生意頭腦,懂得察言觀色,而創造彼此共同利益,是生意成功重要法則。

以創新板為例,他說企業掛牌是為了能籌資、擴大經營,而主管機關為的是讓政策順利推動,不要有民怨。

他的做法是:證交所審查掛牌企業時,程序與一般上市流程一樣,甚至更嚴格,他目的是避免「老鼠屎(指舞弊或其他不良行為的公司)」出現,壞了創新板一鍋粥,讓主管機關困擾。

另一方面,創新板的上市門檻比在主板掛牌低,也能讓新成立沒有多久、資本額不高的公司,有機會掛牌,並在公開市場交易。

而林修銘明白,最先要溝通的,是證交所的「頂頭上司」金管會。

他剛上任時,就先找主管機關金管會說明:美國前10大市值公司,電商、軟體業占一半,韓國也有大型軟體公司,唯獨台灣沒有,所以創新板非做不可,「就算lose my job(失去我的工作)也得做!」

金管會的任務就是協助市場發展,而林修銘透過美、韓等國比較,建議台灣市場該走的路,這點打中「主管們」的需求。不過,這難度相當高。畢竟,要成立一個掛牌的新板很困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國的上海科技創新板,因該板交易不熱絡,曾淪為不少殭屍股的聚集地。

而且,去年聯準會大幅升息,資金緊縮,全球公開發行公司急凍。去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家數、金額,分別較前年下滑45%、61%。

面對大環境不利,又是新業務,做事必須有方法。

「主管要看到的不只是決心,你心底也要知道怎麼做,才能拿出成績,」證交所開新板最擔心沒公司願意掛牌,林修銘不但上任第2天,就帶隊拜訪公司,接下來整個月就和企業、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多方開會,想辦法爭取企業掛牌。

親自帶隊主動出擊
上市集團到小新創都不放過

以前,證交所多是等承銷商或其他機關提案,他們審議通過再上市;但現在,他們為了開創新板,不能守株待兔,改主動出擊找公司來掛牌。「我們得跑在別人前面才做得起來,」他說。

可是,亂槍打鳥找公司沒有效率。他先規畫不同掛牌對象:第一是已經上市的集團企業,如宏碁、和碩、佳世達、鴻海等問起,因為它們熟悉上市規則,雙方容易對話,旗下小金雞也容易順利掛牌。

接著,林修銘也找上民間新創組織,如台北搖籃計畫的新創企業,他指出,這些企業雖然沒有集團支持,但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也是潛在標的;再者,槓桿其他政府相關單位力量,例如數位發展部、國發會等,找出有能力,也有意願掛牌的新創公司。

「你不帶頭做,其他人也不會願意跟著做,」林修銘每一次拜訪潛在掛牌公司,幾乎都親自帶隊。

鴻海、裕隆共同投資的鴻華先進本來考慮到海外掛牌,林修銘知道後,趕緊先攔截,帶著團隊拜訪身兼鴻華先進、鴻海董事長的劉揚偉,希望他們選擇留在台灣掛牌。

林修銘對我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當初在美國留學、工作,聽不懂美國人說話,也不敢要對方講慢點;後來,他到遠企百貨擔任行銷主管,當國外廠商要入駐百貨,「我就敢叫他們說話慢一點,要讓我聽懂,這就叫在地優勢!」

而且,他手裡也有數據佐證:這5年以來,台灣10大外資投資台灣電動車等新經濟產業的金額,增加4倍,外資對台灣的新創公司興趣高。可見,鴻華先進在台上市,募資效果不見得比在海外差。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這讓劉揚偉埋單,當場答應願意在台掛牌。

任何一項新業務,都不能憑空出世,否則容易造成原有的不同利害關係人利益失衡。「我們幫忙找公司,但不是搶承銷商的生意,」他說,因上市流程與過去沒有差別,對承銷商等各方,反而多了機會。

滿足各方利益,就能帶來正向循環,主管機關也願意兩次調降創新板合格投資人的門檻,讓更多人參與交易。

不過,新創企業的高階主管擔心,林修銘衝過頭,不管好、壞公司都抓來掛牌,標準顯得寬鬆。而且,創新板企業如走著瞧、虎航等多檔股價,已跌破掛牌價格。

林修銘指出,現在他追求寧缺勿濫,好公司才能上創新板,用他過去在百貨業的經歷比喻,「把創新板做成精品店。」

企業顧問公司、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指出,開新板很難一帆風順,而且該板才兩年,不宜現在論定成敗,但創新板能讓創投和國際資金看到台灣新創潛力,「它(指創新板)是一盞明燈。」

當創新板初具規模,林修銘的腦袋又再想新的點子,計畫運用數據賺錢,「倫敦交易所有約50%的收入是數據資料,證交所才將近1成,我們不能差人家太多!」這位非典型董事長,從來沒有停下來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