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感染科醫師逐漸廣為人知。事實上,除了治療傳染疾病,感染科醫師也是治療病毒與細菌感染、診治不明原因發燒的專家,同時更身兼重任,負責監測醫院內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狀況、管理抗生素藥物使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為國內兩大感染症相關學會之一,理事長王復德於2021年就任時,正好遇到新冠疫情最嚴重時期。面對新興傳染病爆發、感染科專業人力不足、抗藥性細菌威脅又持續增加,王復德理事長仍帶領學會醫師不畏挑戰,正面迎擊。

感染科人力缺口高達821人,未來恐出現人才斷層

「治療感染疾病有兩大策略,第一是要有人,第二是要有藥。人指的就是專家,也就是感染科醫師。」訪談剛開始,王理事長如此說道。新冠疫情讓民眾對感染科醫師產生『防疫英雄』的印象,不過這群防疫英雄平日可說是相當繁忙,除了看診,也需要負責院內的感染管制(如防疫)與抗生素管理。

「從早備戰到晚,半夜還要被call,這對每家醫院的感染科醫師來說,都是相當大的壓力及負擔。台語有句話『有功無賞,打破要賠』,難怪沒有人想做!」對於感染科醫師的困境,王理事長感嘆道。感染科醫師就像是醫院守護者,盡全力避免細菌傳播擴散,然而,他們卻面臨諸多難題,如:人力緊縮、工作量繁重。王理事長坦言,感染科醫師不但要照顧病患,更要做好院內管控,然而這些工作過去都沒有健保點數,對於臨床醫師而言,付出辛勞卻沒有合理報酬,感染科人力更因此逐年減少。一旦資深醫師陸續退休,根據學會統計,預估人力缺口將高達821人,未來將出現人力斷層。

抗藥性比例增!「無藥可用」隱形疫情伺機現蹤

除了缺人,感染科更面臨缺藥問題。抗生素對於負責治療細菌感染的感染科醫師可說是必備武器,然而近年隨著環境不當使用抗生素,越來越多細菌產生抗藥性,臨床恐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王理事長坦言,研發抗生素藥物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人力及財力,不只國內藥廠較不願意投入研發,國外即使有抗生素新藥,也因我國藥價在國際上偏低,新藥難以被引進台灣。

雖然目前新冠疫情已逐步趨緩,然而新一波「隱形疫情」卻已然成形:全球抗藥性細菌持續增加,造成抗生素逐漸失效。王理事長提及,「健保給付了龐大的費用在癌症治療,但病患最終卻可能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使病程延長、治療選擇受限,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抗生素抗藥性對醫院與患者都有直接影響,若感染科醫師人力持續不足、又無從取得新型藥物,除了未來恐影響傳染病防治,更可能造成抗藥性細菌持續肆意增長,影響民眾疾病治療。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連環出擊,盼完善制度改善困境

為了改善整體醫療困境,王復德理事長持續透過學會的力量為感染科醫師、抗生素藥物引進發聲。去年七月與今年三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台灣感染管理高峰會」,兩度邀請政府及各界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共同分享抗生素管理經驗,並提出「感染管制人力提升計畫」及「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量表」,期望透過量化數字讓醫師的評估工作納入健保給付,讓臨床醫師能獲得合理報酬,同時藉此提升新一代感染科醫師加入意願。王理事長表示若能順利定案,預估每年可幫健保節省20億元,但也提醒,抗藥性細菌缺藥議題仍須加強努力,期盼政府可加速引進新藥、制定合理藥價,並扶植國內藥廠投入抗生素藥物研發。

王復德理事長分享學會近年推出系列衛教活動,希望邀請民眾一起提升醫療環境。

除了透過政府改善感染科醫療困境,民眾也是提升我國醫療環境的關鍵一環。王理事長表示,有感於民眾普遍對感染疾病不甚熟悉,學會近年來也如火如荼地推出系列活動,期盼加強民眾對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觀念的認識。

例如,去年新冠疫情期間網路上防疫資訊紛雜,學會便與五大醫學會合作拍攝系列防疫衛教影片,更架設新冠衛教網站,統整防疫守則、疫苗接種等資訊,向民眾教育正確防疫觀念。今年更打造「防疫巡迴胖卡專車」,深入全台10多處鄉鎮,與各地民眾教學如何使用快篩。同時也與北、中、南醫院合作,推出「新冠肺炎衛教巡迴醫院展」,透過實體互動展提升全台各地高齡長者與高風險族群的防疫意識。另一方面,面對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持續增長,學會也是不遺餘力。從去年開始推出「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展」,與全台7家醫院合作,向民眾宣導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今年也打造心理測驗遊戲,並與Dcard合作設計衛教海報發放到各基層診所,期望結合年輕民眾的喜好,邀請年輕族群一起正確認識、正確使用抗生素。此外,今年更推出創舉,首度邀請知名樂團滅火器創作衛教歌曲,希望藉由流行歌曲的力量,帶領民眾深入了解抗生素議題。

民眾如何自保?王復德:掌握「四不一要」與「診間三問」

王理事長指出,對抗抗藥性細菌需要從民眾做起,民眾可以遵守「四不一要」守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王理事長解釋,不同的感染要用不一樣的藥來治療,吃到不對的抗生素只會讓細菌產生抗藥性。此外,因為治療感染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服藥時間太短,細菌還沒被殺死,患者就自行停藥,就會讓細菌趁隙產生抗藥性。萬一患者再次感染,同樣的藥物就會失效。

王理事長也提到,學會觀察到部分臨床醫師或藥師在開藥時,會以「消炎藥」稱呼抗生素,因此民眾不一定清楚自己有領到抗生素藥物。對此,他邀請民眾看診時可以提出「診間三問」,以正確了解自己的藥物:

  • 「有沒有」:藥物是否有抗生素
  • 「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
  • 「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應注意什麼

「不像其他慢性病難以根治,感染症可以藥到病除,對醫師或病人而言都是讓人振奮的事,所以我當初才會投入。」回顧投入感染科的初衷,王理事長感嘆道。在感染領域一路走來,無論是對抗抗藥性細菌、醫院感染科缺人等議題仍需持續努力,王理事長也呼籲,期盼政府、醫院及民眾都能一同攜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