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地循環生態,創造小鎮長期價值

抗爭衝突、情緒起落、風車倒下,這是苑裡小鎮與秀芃的緣分起頭。隨著抗爭事件的落幕,報導篇幅日漸泛黃,抗爭人潮湧退,剩下身為異鄉人的林秀芃仍駐足在這,與夥伴一同創辦了掀海風團隊在苑裡小鎮。
社會運動像是救火一樣,總等到出現問題了,眾人才集結面對。秀芃分享,當初成立掀海風團隊,就是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狀態。藉由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合作,苑裡「教芋部」為當地青少年建立了一個循環的教育生態模式。
結合當地水芋的銷售與教育志工的費用,同時提供農民合理的報酬以及當地青少年的課輔師資。而受到課輔幫助的高中學生則要規劃時間,為在地回饋社區服務以及國中學生的課後輔導,創造了獲得與給予的循環生態。不僅能永續地解決農產銷售與教育資源的問題,更加強成員彼此的交流與對所生活之地的感情。

了解在地,重要而抽象的一堂課

在地方工作是不會立竿見影的,要花時間、心力,親身經歷與感受在地人的生活。透過待人處事一點一滴地累積信任,去了解彼此想法的差異是什麼,讓對方願意相信你、願意與你溝通。
就如林秀芃分享的,想要投入地方工作的人往往會擔心居民或長者的固執或抗拒,但自己不也是帶著堅持來到他鄉嗎?不同角色有各自的立場,不同對象需要相應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固執,是因為用著一廂情願的方式,描述著對方無法想像的期待。

完整的節目內容,帶你了解掀海風團隊怎麼應用創意融合農業與教育,以及不容錯過的溝通實戰做法與經驗分享。只要點擊下方的影片就能將所有精彩的內容盡收眼底。

鎖定每兩週一次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直播節目「超牆TuesDay」,來自多種職場的專業來賓,等你一起來探索更多牆外面的世界!

來自於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超牆青年計畫」,內容包含國際參與、職涯發展及公共參與,三大領域的青年達人與業界菁英,結合facebook直播形式,期待透過主持人與來賓的對談經驗分享,幫助青年族群突破原有舒適圈的「牆」,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更多元的職涯、以及職業樣態,系列直播已執行第三年,商周於109年首度承接製作與執行。

林秀芃,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系,2014年時加入「反瘋車」運動,同時結識了現在的團隊夥伴,事件結束後,毅然決定留在苗栗苑裡一起奮鬥,進而創辦「苑裡掀海風」。
於2017年開始舉辦苑裡第一個由返鄉青年舉辦的「Hi Home海風季」,引起廣大迴響,吸引超過4,000人次;2018年創辦獨立書店「掀冊店」,不僅讓在地居民與孩童擁有更豐富的精神糧食,也讓來自外地的朋友們能一同閱讀屬於苑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