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找答案 漁網也能激發手術優化靈感

隨著平均年齡變長,白內障的治療需求也大增,然而儘管人工水晶體置換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術後仍不免偶有人工水晶體脫位的情形發生。以往處理人工水晶體脫位,多半只能在發生後補救,取出原本的水晶體重新置換,陳珊霓則發想出在術中於眼球壁上用手術線支撐,藉此改善水晶體位置的術式,用極小傷口就能改善術後視力。大膽創新的背後的靈感來源,竟然和捕魚用的漁網有關。

「一個手術的成功需要經驗技術和知識的累積,但開刀時仍會遇到許多狀況,這時就需要一個靈感來驅動。有時靈感的來源必須從生活中尋找,而非光是在專業領域裡鑽牛角尖。」陳珊霓醫師說,無時無刻心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不斷思索如何幫助患者的醫者仁心,因為不放棄任何一位患者,吸引大量患者慕名而來,累積破萬例的眼科手術權威;發揮想像、勇於嘗試的特質,更讓陳珊霓醫師引領許多創新治療方式,成為台灣微創視網膜玻璃體切除手術、黃斑部手術先驅者之一,更是將德國蔡司的3D眼科手術顯微鏡引進台灣醫學中心的第一位推手,將蔡司3D眼科手術應用於白內障、黃斑部、視網膜手術的台灣第一人,一年來累積超過500個成功案例。

挑戰想像的極限

「知識和技術有限,但想像力是無限的。」陳珊霓醫師強調,現今眼科影像技術、手術方式的進步,都是她30年前進入眼科時想像不到的,許多當年無法處理的疾病,現在也都出現了解方。過程中不只需要仰賴醫師的努力,整體產業都要能不斷挑戰想像的極限、大步前進。「眼科之所以能不斷進步,甚至人類要不斷往前走,都需要擁有像孩子一樣飢渴的好奇心,不斷挑戰現狀。」

例如德國蔡司立基於全球手術顯微鏡領航者之上,持續研發數位化眼科診斷設備、微創近視雷射設備、3D眼科手術顯微鏡、白內障手術導航系統等工具,蔡司將光學與醫療優勢結合,並導入數位化科技,不斷突破自我標竿,協助醫療人員能精準、安全地進行各種複雜精細的治療,也協助醫療體系更完善地管理手術流程。

儘管陳珊霓醫師已是眼科專業權威,並榮獲多次國際獎項。然而她的成就感與快樂來源,就是幫助病人重見光明。

2100願景:城鄉醫療零距離

2008年,陳珊霓醫師在治療另一名年事已高的單身患者,曾經有縱火的前科,因為沒有家屬陪同看診,老人家對手術期待的理解有落差,在無預警之下持刀砍傷她。儘管經歷過這樣的事件,卻絲毫不減她對患者的熱情,甚至有許多別人不敢接的患者,都是在她的手中重見光明。曾經有一名女性患者,年齡才20初頭,一隻眼睛卻因為先天性糖尿病已經失明,另一眼也在半年內急速惡化,尋訪全台各大醫院,卻因為風險太高,沒有醫師敢為她動刀,當她最後來到陳珊霓醫師面前,陳珊霓醫師從頭到尾沒想過「放棄」兩個字。

「我一直有一個信念,有病人的地方就應該要有醫生。」陳珊霓醫師說。因為希望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擁有被治療的權利,所以他在多年前前往中部執業,並前往雲林偏鄉,陳珊霓醫師是雲林地區首位視網膜科醫師 治療大量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患,近年來在醫界的共同努力下,讓大部分的患者都能透過適當的轉介,獲得即時的治療。雖然目前仍無法完全弭平台灣的城鄉醫療資源的差距,但她相信未來透過電腦3D等各種影像和傳輸技術的進步,加上醫療機器人的加入,就能夠帶來轉機。「也許未來能透過遠距指導機器人,運用電腦影像進行非常細微的手術,到那時候,城鄉差距就不再是問題,甚至連跨國、跨洲的手術都能實現。」時值蔡司邁入175週年的生日,陳珊霓醫師對未來的蔡司更寄予厚望,期許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有一天能實現遠距醫療,帶領人類來到一個美麗新世界。

陳珊霓醫師期望透過醫療技術的進步,弭平台灣的城鄉醫療資源的差距。

延伸閱讀:

用「光」的藝術翻轉晶片發展 「浸潤式微影之父」林本堅如何挑戰想像力極限?

「解碼人腦開端」江安世 :先懂大腦,才能讓AI像人一樣思考

用微觀改變世界!深入0.03公分的世界,楊家森重接淋巴生命線

推動臺灣光學產業的前行者! GOOD TV執行長曾國生 用熱情點亮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