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簡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特聘教授鄭健雄,專長為餐旅與觀光行銷、農業與鄉村旅遊、生活美學與文創產業及餐旅服務創新。鄭老師認為共創計畫要能貼近市場,並且發展出產學無落差的產品,才能夠發揮影響力,真正幫助到農村。

四大面向呈現

社區發展:桃米野餐品牌建立
帶動產業:帶動咖啡產業發展
解決場域問題:培訓外語領航員
學生後續影響:青年移居、學生創業

時序拉回106年,那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教授鄭健雄,帶著共創計畫來到南投埔里桃米社區的第一年,師生團隊盤點了社區豐富的農特產資源後,決定規劃茭白筍農事體驗、開創「桃米野餐」,並且運用暨大僑生多的特色,培訓出一批「外語領航員」,協助社區進行外語導覽,讓桃米社區更能具備國際化的接待能力。

接地氣的計畫,提升桃米接待服務

桃米野餐、外語領航員,持續以公司及社團方式運作,讓經驗不斷傳承下去。

與鄭健雄老師相識十多年的前桃米社區理事長廖永坤表示:「鄭老師的共創計畫很接地氣。」在106年時,桃米社區的民宿已有三十多家,生態旅遊導覽及DIY等活動皆已發展成熟,欠缺的是資源整合與行銷,而共創計畫中充滿開創性的「桃米野餐」活動,正好打響了桃米社區的知名度,日後也成為桃米的代表性品牌活動,包括旅行社甚至台積電等企業幹部活動都曾與之合作。「正好那幾年國外觀光客也多,對於日語、英語等外語導覽解說員的需求大增。」因此,暨大「外語領航員」的成軍,也讓桃米社區的國際接待能力更上一層樓。

協助鄭老師一起進行共創計畫的暨大觀餐系副教授曾喜鵬老師表示,106年的共創成果並沒有在計畫結束後就消失,因計畫而成立的暨大「桃米野餐社團」,於109年組隊參加教育部U-Start創業競賽,榮獲50萬創業奬助金,輔導成立「野市幸福創意企劃有限公司」,目前改以「鄉村野市」品牌,結合暨大校內資源,持續研發企劃各種在地創意體驗活動。

而「外語領航員社團」也在學長姐的傳承下,讓新進學生持續進行社區的外語導覽學習,朝向永續經營的目標發展。縱使因疫情的影響,這兩年外地遊客來得少了,但烏雲總有退散的一天,校園社團仍蓄積著能量,並與社區維持暢通的聯繫管道,等到有需求的那一天,人才就能馬上派上用場。

金牌農村,朝向青銀共創發展

豐富的自然生態,細數不完的小山城風情,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桃米小鎮。

走進桃米,有著細數不完的小山城風情,從生態體驗、農事DIY、人文故事到品嘗紅茶與咖啡等,都能深刻感受此處擁有好山好水的美好。廖永坤表示,桃米社區一直都保有很豐富的生態圈,也時常辦理各式生態活動讓遊客參與,在水保局共創計畫及教育部USR的協助下,持續讓社區能量活絡起來。多年的堅持與努力,以最友善的方式與青蛙、蝴蝴、螢火蟲等在地生態共好共存,讓桃米休閒農業區發展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村,並在今年行政院農委會舉辦的「金牌農村競賽」中,獲得「金牌農村」殊榮,激發了社區居民的榮譽感及向心力。

「希望這份榮耀,可以讓更多在地民宿及農友第二代,願意返鄉貢獻己力。」像是廖永坤的兒子是學影劇的,就曾協助桃米社區製作影音作品,並於108年水保局共創計畫中的影音大賞競賽中獲得第一名。未來,桃米社區將致力發展青銀共創,而廖永坤也已將理事長的職位交棒給三十多歲的青壯年,完成了世代交接,「期盼桃米可吸引更多有為青年及年輕學子在此創業,共同守護這片土地。」

桃米社區小檔案

位於埔里鎮的桃米生態村,早年是挑夫們挑米歇腳的小山村,如今則是埔里通往日月潭的必經之處。在地農特產包括麻竹筍、茭白筍、百香果及香菇等,品質優良、風味獨具。桃米溪谷濕地中成千上萬隻青蛙,會在雨後的夏夜奏起響亮的蛙鳴交響曲,還有蝴蝶及螢火蟲等,都是社區的生態寶藏。

開創咖啡微旅行,順利完成技轉

串起大南投地區觀光資源,打造五感體驗的咖啡微旅行,成為農村旅遊新亮點。

身為「臺灣精品咖啡產學聯盟」召集人的鄭健雄老師,推廣南投在地咖啡不遺餘力,自107年起就為了扶植在地產業,於暨大觀餐系開設許多咖啡共創課程,而107至109年的共創計畫,更著力於咖啡產業加值轉型及升級。鄭老師運用自身的人脈,串起大南投地區觀光資源,結合在地咖啡農、日月潭觀光發展協會及旅遊業者等,規劃出充滿五感體驗的咖啡微旅行,讓在地觀光產業型態更加多樣化與精緻化,打造出南投農村旅遊新亮點。

鄭老師表示,這些因共創計畫執行的社區農遊體驗行程,包括咖啡佐餐及日月潭遊湖音樂會等,皆已完成技轉,並提供給大埔里觀光協會、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單位,讓在地協會、社區與旅行社,推廣南投咖啡觀光遊程。雖然今年五月起受到疫情影響,觀光旅遊活動暫歇,但自從八月起疫情稍緩,又陸續開辦旅行業踩線團、推動產地野餐等活動,可望帶來國人旅遊熱潮。

開創咖啡微旅行,順利完成技轉

串起大南投地區觀光資源,打造五感體驗的咖啡微旅行,成為農村旅遊新亮點。

身為「臺灣精品咖啡產學聯盟」召集人的鄭健雄老師,推廣南投在地咖啡不遺餘力,自107年起就為了扶植在地產業,於暨大觀餐系開設許多咖啡共創課程,而107至109年的共創計畫,更著力於咖啡產業加值轉型及升級。鄭老師運用自身的人脈,串起大南投地區觀光資源,結合在地咖啡農、日月潭觀光發展協會及旅遊業者等,規劃出充滿五感體驗的咖啡微旅行,讓在地觀光產業型態更加多樣化與精緻化,打造出南投農村旅遊新亮點。

鄭老師表示,這些因共創計畫執行的社區農遊體驗行程,包括咖啡佐餐及日月潭遊湖音樂會等,皆已完成技轉,並提供給大埔里觀光協會、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單位,讓在地協會、社區與旅行社,推廣南投咖啡觀光遊程。雖然今年五月起受到疫情影響,觀光旅遊活動暫歇,但自從八月起疫情稍緩,又陸續開辦旅行業踩線團、推動產地野餐等活動,可望帶來國人旅遊熱潮。

大南投咖啡產區

南投是全臺灣前三大咖啡原鄉,主要產區在國姓鄉、魚池鄉及埔里鎮,產量占全臺1/3。過去南投曾是檳榔的主要產區之一,隨著水土保持意識抬頭,檳榔農紛紛轉型種植咖啡,品種多為阿拉比卡種。南投咖啡也因獨特的高山氣候條件,孕育出絕佳風味,屢屢在國內、國際競賽中奪得大獎。

青年代表

辦起無痕市集,陳國明將成埔里新移民

陳國明是博士生、是兼課老師、也是桃米塾主人,正準備一步步從臺中移居埔里。

在臺中經營餐飲業的陳國明,100年受聘來到暨南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成為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教師,便愛上了埔里的好風土,「因為農村是我成長的地方,是我獨立自主與思考養分的來源。」然而臺中的農村已漸漸消失,反倒是埔里仍保有純樸農村的特色,於是他買下桃米社區中一棟屋齡超過一甲子的「桃米里種瓜路一號」老屋,開設「桃米塾」教育中心,作為地方小吃廚藝教室,提供遊客各種小吃DIY,包括手打烏龍麵、茶麵、傳統米食(粿)、芋圓與地瓜圓等,並規劃採摘甜龍筍、洛神花等農事體驗。

陳國明還在「桃米塾」門前修築了一座小稻埕,「小時候,家中門前的稻埕是最精彩的地方!春秋兩季曬稻子、仲夏曬美濃瓜、過年前曬蘿蔔……。」從103年起,他就開始邀請社區夥伴在這個小稻埕上辦餐桌、發起市集活動,並且帶著暨大的學生來稻埕上分享他的喜悅。陳國明於105學年度進入暨大觀餐系就讀博士班,而鄭健雄老師從107年開始推動南投在地咖啡後,身為學生的陳國明也積極學習精品咖啡的知識並投入經營,不僅管理暨大的咖啡園,也參與咖啡分享體驗。

今年五月,陳國明在「桃米塾」舉辦了一場「無痕市集」,邀請在地夥伴一起擺攤,展現埔里的生活樣貌,「我們在市集中不使用拋棄型容器,並鼓勵旅人遊客將垃圾帶離。」他也嘗試在九月舉辦第二場無痕市集,讓更多人一同體驗埔里生活的美好。陳國明本身是創業者,他也很支持學生創業,因此會開放「桃米塾」空間,讓有心創業的學生使用。做了這麼多,都是因為深愛著這片農村,因此,他也將在明年帶著妻小從臺中移居南投,正式成為埔里人,成為桃米的青年生力軍。

學生代表

港生莫芷晴愛上咖啡,獲獎創業

博士生莫芷晴以咖啡專業創業,獲得教育部2021年U-start獎助50萬元。

來自香港的觀餐系博士生莫芷晴,第一年來到暨大就讀觀餐系時,對於周遭的鄉村環境很不習慣,「因為我在香港並沒有待過這樣的小山村。」為了籌措生活費的她,來到魚池鄉一家咖啡莊園打工,結果莊園主人教會她從咖啡豆採摘、烘豆到沖泡,不僅讓她適應了農村的悠閒步調,更讓她徹底愛上咖啡。三年後,她還在南投國姓鄉舉辦的「全國咖啡烘焙大賽」中打敗師傅,奪得全國咖啡烘焙第一名。

持續精進咖啡專業的莫芷晴,在鄭健雄老師的指導下,到地方上拜訪農友、種咖啡、烘豆子,並且開始用科學方法作烘豆實驗,「以前只知道烘豆的技巧,卻不明白原理。」經過課程學習,才讓她對於淺焙、中焙、深焙咖啡豆、不同粗細的咖啡粉,以及不同水溫、不同時間沖泡出來的咖啡表現,有了更深度的認識。她也在鄭老師的鼓勵下,考取了SCA初中級烘豆師證照,更有了創業的念頭,並在暨大育成中心的協助下,拿下今年教育部U-start第一階段的創業獎金50萬元。

目前,莫芷晴正在籌備「嗜一口咖啡工作室Try Echo coffee」網路商店,陸續研發如酒漬咖啡等特殊產品,並已和日月潭、國姓鄉及信義鄉的咖啡農友簽訂買賣合約,也在為取得烘豆後處理的專利努力中,將來還有開設實體店面的計畫。莫芷晴希望,憑著她在咖啡領域的專業,可以在將來的某一天,以「創業移民」的方式定居中部,真正成為臺灣的一份子。

共創計畫里程碑

[年度/合作場域/共創計畫重點]
◆106年/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研發桃米野餐、農事體驗、生態旅遊等活動、培育外語領航員
◆107年/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及大埔里地區/舉辦埔里美食節推廣咖啡、提升整體旅遊品質與打造旅遊新亮點
◆108年/南投縣埔里鎮、魚池鄉、國姓鄉、嘉義縣阿里山鄉/全面提升大南投地區咖啡產製與產業
◆109年/南投縣埔里鎮、魚池鄉、國姓鄉、嘉義縣阿里山鄉/結合觀光資源,於大南投地區規劃咖啡輕旅行,串起觀光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