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意義是甚麼? 60年前的1960年正是台灣經濟起飛點,政府推動工業取代農業、家庭即工廠的代工服務,台灣達成經濟發展、物價穩定的雙經濟目標,也為此刻的台灣迎接智慧生活時代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土地面積有四分之三屬於山坡地的臺灣,地勢陡峻、地質脆弱,再加上颱風及地震頻繁,容易造成土石災害,世界銀行指出台灣危險排名全球第二。其實早在民國五十年八七水災後,為了坡地農業的永續經營及水土保育,協助農民適地適做,改善營農環境,省政府即成立了水土保持局的前身「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第一個二十年(1961-1980)

這個階段國民所得迅速增加,但每逢豪雨則造成嚴重水患或災變。山地農牧局推動集水區及野溪防砂工程外,也積極建設農村、興修農路,隨著經濟發展,早期興建的道路如東勢林場道路、赤嵙山產業道路等,後來都是觀光旅遊的亮點,山地農牧局成為城市與農村的橋樑。

第二個二十年(1981-2000)

台灣農產品早就享譽國際!蘆筍、洋菇、鳳梨征服了許多國家外,更有「香蕉王國」的美名。在追求農業生產質量之外,兼顧生態平衡及國土永續更是刻不容緩,「山地農牧局」改制為「水土保持局」,展開了水土保持教育的系統建置,也設立了土石流預警系統,賀伯颱風後更進一步將整治工程納入生態系統,營造利於動植物生存的棲息地,為台灣留住了美好山林。

第三個二十年(2001-2020)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全球災害的型態持續改變,災害規模不僅面積廣、類型多、規模更大。為了守護台灣,水保局積極推動土石流「災前整備」、「災中應變」與「防災監測」等各項工作,不僅盤點出全臺9千多個土石流潛勢地區,訂出黃色或紅色警戒防治機制,積極與民間合作進行防災訓練,加強全民的土石流自主防災知能,且不斷研發各項科技防災技術,並輸出至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不僅有助於改善東南亞國家的整體防災應變能力,更能從硬體到軟體帶動臺灣的防災產業鏈。

在都市裡無止盡的追求後,返回農村享受稻香、蟲鳴、泥土、螢火蟲的大自然體驗,近年來已成為顯學。水保局推動「農村再生」幫助農村活化外,透過「大專生洄游」、「金牌農村」等計畫,讓農村與青年交互學習、一同耕耘沃土,一起攜手創造綠色永續。

水土保持局在過去的60年日日守護台灣、守護土地、農民及農村,面對未來,李鎮洋局長表示:「這些任務不會改變,我們更將以廣大農村優勢為基礎,蓄水於農,緩解乾旱期農業用水問題,並進一步結合綠色景觀、在地特色食材、文化傳承等能量,打造高齡者在地健康老化的願景,實踐台灣美好的生活者價值」。

台灣因為水保人而更美好,下一個60,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