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養物產、物產養人。」,崑山科技大學林秀慧老師多年前於鹽水溪流域進行環境與土地的田野踏查時,便感受到人與土地間的緊密關係,為此,她對於農村如何永續發展的議題更是關切。

途經臺南仁德、歸仁、關廟、龍崎四區的「南關線」,一直以來都是府城重要的農倉,有平原的稻米,與丘陵地帶的竹筍、鳳梨等。南關線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豐富的人、地、物等故事,如何促進南關線農村的永續發展?林老師將重點聚焦在農廢處理上。她特別以五感體驗,甚至加入藝術元素來推動課程計畫,帶領團隊與在地農民、藝術家、總鋪師等職人合作,以「讀(土地)、寫(紀錄)、繹(農廢)、作(創作)」為農村創造共好的美麗願景。

以行動實踐綠色理念,透過踏查、書寫與創作,連結土地與人的關係

聆聽土地故事,進行田間探索

林老師將計畫分為「我聽、我看、我嘗、我思+我作」四個階段,結合大三的「環境視覺設計」、「空間設計」和「畢業設計」課程來進行,「學生在選擇場域進行設計時,不能將重點只放在空間或建築本身,勢必要走入村落或周邊環境尋找想法,這就是一種田間踏查。」

計畫之初,「我聽」將重點放在尋找土地的記憶,透過拜訪當地農民、耆老、文史工作者或藝術家等,聆聽在地故事、了解當地物產,藉此將根扎得更深,集結這些寶貴的人、地、物等資源,作為推動相關活動的基礎。

「我看」則是閱讀田間物,由學生進行大範圍的田間探索,實際探勘地景樣貌,將不同場域的地景顏色,不論是林樹、農作、土壤等,分門別類以色票方式記錄下來,成為設計師在創作時的色彩記憶,更突顯在地的視覺意象。另外,學生也發揮空間設計專業,製作在地建築如歸仁農會的模型設計等,作為空間設計改造時的基礎。

田間營養學,減少食物浪費

在「我嘗」階段,林老師結合當地農特產,展開舌尖的實驗。像是與歸仁區農會合作,邀請廚師與中醫師舉辦春夏與秋冬之際的「舌尖農藝」、「中醫師的田間營養學」等講座,廚師現場講解如何利用在地食材,創作出一道道美味料理;中醫師則以全食物的概念,分享如何使用料理後的剩餘食材,再製作出養身又美味的飲食,減少食物的浪費。

「當大家想吃得營養時,就會關心食材來源,進而關心食材生長的土地。」這是林老師以味覺方式提倡田間營養學的初衷,11月,她還協助歸仁文化中心與青農們辦理田間餐桌活動的空間營造等,讓大家更關心環境議題。

林老師也與在地農民合作,共同研究食材與農廢的循環再利用。像是將關廟、龍崎盛產的鳳梨,加工製作成鳳梨果醬、鳳梨醋、鳳梨酵素等,而原本廢棄的鳳梨葉,則經過處理後抽取可用的纖維絲;竹筍採收後的筍殼,同樣可經過處理取絲,為農廢找到再利用的方法。

希望透過課程讓人們發現存在於田間村落的美

從裝置藝術到生活用品,稻草實驗再利用

在「我思+我作」階段,師生團隊實際思考農廢如何再利用。例如鳳梨、竹筍的農廢可再處理取絲,稻草可透過編織手法,創作出藝術感十足的稻草植栽、稻草裝置藝術品,以及實用性高的稻草椅等;稻草還可經浸泡、裁剪、再編織處理,製作出杯墊與稻草紙。此外,師生們也利用農廢實驗的成果,發展屬於環境營造的構築語彙,並透過學生、居民和老人們的共同參與,成為關廟藝術季中講述關廟聚落發展的創作,以及2020龍崎空山祭中居民的地空迴響與學生閱讀地方記憶的藝術創作。

不論是美食、人物故事或場域建築,最後都能成為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內容。像是林老師與歸仁區公所合作的「歸仁文化輕旅行」,就帶領遊客到當地老厝、碾米廠聽故事,跟著總鋪師製作八寶丸,同時親自體驗烹煮稻草、製作稻紙的過程,回應地方習字紙會的歷史。「許多人都沒有想過可以這樣看農地、玩稻草。」林老師說,特殊的體驗,讓許多遊客都大呼特別。

「我們其實在做一場農業實驗,希望透過課程讓人們發現存在於田間村落的美,推廣某些想法,至於能在社區與年輕人間搭起怎樣的橋梁,或未來我們還能做什麼,仍在努力嘗試中。」林老師的這場農村冒險,勢必還會在未來激起更多精彩的火花,令人期待。

合作場域〉臺南市關廟區、歸仁區
學校科系〉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助理教授 林秀慧

● 如欲進一步瞭解更多農村實踐的精彩訊息,歡迎至【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