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讓桂林變年輕。」大大的布條,掛在桂林社區苦苓腳聚落正中央—那間已歇業近20年的老雜貨店上,它曾是村裡最熱鬧、最大間的雜貨店,是聚落的生活中心,然而隨著人口外移,雜貨店漸漸衰落,終至閉店。如今,在雲科大劉雯瑜老師推動「老屋新生-選手們的農村創生夢」計畫後,它又重新亮起了燈,對村裡的人來說,就像是為社區點燃了新希望。


要年輕人回鄉,首要解決住的問題

桂林社區是劉老師的故鄉,她自民國93年起就已帶著學生來此推動社區營造,居民對老師很是信任,她與村長、社區理事長、桂林國小校長、常駐社區的無憂谷工作坊團隊成員等互動都很熱絡,擁有極佳的合作默契。

「其實留在桂林的鄉親,並非想要賺大錢,他們想要的是年輕人回來,讓村裡多一些活力。」劉老師說出桂林老人家真正的需求,然而社區內幾乎都是老舊頹敗的房舍,「要年輕人回來,至少要先解決住的問題。」於是劉老師想翻修空屋,正好老雜貨店主人也有意願,計畫就此開展。

特別的是,雲科大前瞻學士學位學程,主要招收透過技優保送或技優甄審管道進入大學,卻適應不良的選手學生。這些學生在高職都是全國技能競賽前三名或金手獎以上的選手,有些甚至是國手,擁有精湛的實務技能,「老屋翻修需要很多專業,正好可以讓這些選手學生有機會大展身手。」

讓想要跨域學習老屋改造技能的學生有學習的機會

工班團隊進駐,社區長輩當孫子在疼

透過實習課,劉老師招募到一群對共創計畫有興趣的學生,「因為真正有參與意願,他們才能展現熱情及積極良好的態度。」團隊從校內開設的木竹土工作坊微學分課程開始,走訪嘉義、臺南、高雄等地的老屋改建案例,再到台灣田野學校一起實作三個場域營造,最後跟著老師回到社區聽取居民需求,利用個人專長進行老屋改造。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額外學習的知識或技能,老師就找來業師舉辦讀書會、工作坊或開設微學分課程。

團隊於2020年9月進駐老屋,從防水、換地磚等工程開始,組成一個超強的工班團隊。返鄉青年吳享育是團隊的核心人物,他說從動工的第一天起他們就不愁吃喝,因為村裡的人天天帶著吃食來看他們,「好像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孫子一樣。」劉老師說,老人家看到年輕人來就高興得不得了,天天來噓寒問暖,學生也因此深受感動,長期駐村,讓世代間感情連結變得很強烈。

團隊核心人物還有擁有室內設計專業的林禹安,以及暖氣配管國手柯佳良,分別擔任藝術總監及技術總監,他們三位組成「上山教遊」工作室,帶領學弟妹進行老屋翻修,包括室內設計、泥作粉刷、管線更換及地板鋪設等,於2020年10月底正式亮燈開店,讓社區友善農法農特產與手作小物在此展售。


給予選手學生一個實際應用技能的場域

老屋創生成亮點,為農村注入活水

劉老師自2018年起,就在桂林社區執行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建立許多具體成果,包括開設里山生活實踐學校、職人學院、無憂學堂等,也帶領學生與社區幹部一起研發黃金山魷魚特色產品、推動自然農法、成立女茶隊、研發手作紅茶、開發檳榔染織商品,以及輔導社區媽媽開發「桂林良食餐盒」等,老雜貨店重新開張,正好可以作為固定販售點。

整修後的老雜貨店被命名為「易修柑仔店」,團隊不僅翻修老屋,也翻修周遭景觀,還有人會拿故障的電器前來修理,各種疑難雜症都可以拿來這邊詢問,就連人與人的感情也在無形中修復了,「更進一步消彌社區長輩心中對山村沒落的慨歎。」而年輕人也在此找到落腳處,並以「半農半×」的方式發揮所長,有人從事翻修工程、有人負責電器修理,還有人發現老一輩精湛的農務技法,於是用影像記錄的方式來傳承技藝,有人則負責里山生存技能教學,還有各種食品研發與旅遊規劃不斷在產出中,真的讓社區充滿活力。

劉雯瑜老師希望這個老屋新生計畫只是一個開始,為社區創建一個新亮點,並吸引青年遊子回留,同時讓居民相信里山、友善農法、地方創生等不是口號,而是真能創造農村收益與優質生活的良善理念。期待社區與校園攜手經營並累積收入,讓青年可以回鄉安居樂業,推動更多地方創生工作。

合作場域〉雲林縣古坑鄉桂林社區
學校科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 助理教授 劉雯瑜

● 如欲進一步瞭解更多農村實踐的精彩訊息,歡迎至【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