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程世嘉 Sega。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曾任Google軟體工程師,現為跨國AI公司iKala愛卡拉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一般來說,每家公司都有一個IT部門,我其實覺得那是組織內部很沒有效率的地方。大家回想一下,IT通常都做些什麼?

一般來說,IT部門的同仁會幫你升級軟體、更新病毒碼、汰換老舊設備,以及提供一些技術支援。如果公司的IT部門提供更深入的資料彙整功能,當同仁需要撈什麼資料時,就會到IT部門依序掛號排隊。

然後,IT會告訴A同事要等3天、B同事要等5天,如果B同事請IT喝飲料,他的進度或許可以往前推進個一兩天。可是有些人的需求十萬火急,等不及排那個隊,要是無法在期限內拿到資料,就只能在倉促間做出決定,這絕對不利於企業的營運和決策。

所以這幾年來,我們致力讓匯整資料、AI應用的能力成為同仁的標配,把資料從分散變集中,IT則從集中變得分散。iKala的新進同仁可能會馬上感覺到:咦,這間公司沒有IT嗎?那我需要的資料在哪裡?儀表板在哪裡?

全部都已經在線上了,如果沒有,就自己從資料源拉一個儀表板出來。

對於這些需求,我們沒有安排固定的教育訓練,反而讓同仁之間去教、去學,如果你不會,就去詢問內部的專家。剛開始有些人一定會不習慣,因為他要到處主動詢問同事:「公司用哪些工具在製作儀表板?你可以教我怎麼拉儀表板嗎?」

可是時間久了,這件事就變得像行政流程,大家知道了之後自己去跑,從頭到尾沒有IT、工程師的介入。老實說這才是我認為正確的組織運作方式,iKala再也不需要一個超級龐大的IT部門,而是人人都可以上手這些數位工具。(請記得,AI也是一種數位工具)

現在走進iKala,會發現整間200多人的公司,只有一位負責導入、維護系統的MIS工程師,而在那位MIS工程師之外的每位員工,則都在自己原先的專業之外,再擁有如同使用水電般,分析、整理數據和製作儀表板、應用AI的能力,就跟你我會寫中文、講英文、準備簡報是一樣的,這直接、間接降低了整間公司決策的風險,因為同仁能夠取得足夠的資料來做即時的決策。

這就是我把AI當成是水電概念的具體實踐。

搭上生成式AI高速列車,才有超車的機會

許多企業領導人聽到我分享iKala把AI當成水電來用的轉型經驗,總會考慮再三,覺得很麻煩、要耗費巨大成本。但其實疫情這幾年來,數位行銷日益普遍,只是我們做得更快,是直接實踐到組織內部的營運中。

我要強調的是,只要有D2C(Direct to Customer,直接經營顧客)的企業,肯定要走上這條路,否則競爭力會不夠,因為數位時代的到來,已經打破了產業和營運模式的界限。

比方說金融業以往有ATM、臨櫃服務、有尊榮的VIP室、有業務可以直接去顧客家拜訪,業內和客戶接觸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是一旦各家銀行開始推起像是國泰的CUBE、台新的Richart等數位帳戶後,就進入了D2C的場域。

為什麼?當金融業者要直接經營線上客戶的時候,跟我們網路原生企業、電商經營客戶的邏輯是一模一樣,你必須要有自己的APP、LINE官方帳號和商城,而且網站的體驗還要設計得好,千萬不可以當機,甚至於我們用的數據分析工具,網站、APP分析也都完全一樣。

於是,金融業者就必然變成了網路業者。

所以當傳統的企業跨到數位的時候,無論原本的產業別、營運模式是什麼,還是得走過iKala走過的這一遭,才會有最佳效率。這也是我們現在協助金融、製造、零售、餐飲等各個產業轉型的原因。

餐飲業專家和經營者知道食材要怎麼保存、POS機(Point of Sale,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要怎麼架設、客人動線要怎麼設計、服務人員要怎麼訓練等,這些實體餐廳的經營你是專家。

但在數位通路要留客、獲客、提升客單價,iKala的know-how和轉型的經歷完全可以複製到所有產業當中。

對組織來說,生成式AI是新一波的工業革命。你可以把這個當作超車其他人的機會,搭上這輛名為科技發展的高速列車;也可以選擇站在原地觀望,看著高速列車開走。但其實取得車票並不困難,不要把AI當成什麼珍奇異獸,而是視作水電來用,就可以形成正確的戰略了。

*本文摘至天下文化《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書籍簡介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作者:程世嘉、蕭玉品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30

作者簡介

程世嘉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參與 Android 多媒體框架、地圖及中文搜尋等專案,將機器學習融入創新科技產品。2015 年潘文淵獎得主,專長人工智慧,也是台灣第一位登上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的講者。
現為跨國 AI 公司 iKala 愛卡拉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iKala 以「AI 賦能」為使命,讓客戶能夠以 AI 為核心來達成事業轉型、加速、及創造新商業模式的目標。熱愛閱讀與寫作的他,集學霸、AI 專家、文青於一身,是台灣新創科技的代表人物。

蕭玉品|採訪整理
曾任《遠見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撥雲迎驕陽:生技中心的探索與創新》(合著)、《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合著)。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