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e盯著電腦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要趕在下班前提交合約用印的電子簽呈並完成簽核,為了避免系統未及時送出簽呈、核決權限被提升至總經理,讓時程耽擱導致客戶棄單,他不得不中斷和客戶的視訊會議。

另外一頭,Martine的主管Allen正在和法務部門主管Merry通話,他嚴肅說道:「Merry,我知道客戶的採購合約中,有關違約賠償的條件比較嚴苛,我們會有一些風險和可能要注意的地方,但我們後端負責供裝及服務的團隊評估過這個case,會發生延誤或無法即時交貨的可能性極低,你難道不能有一點彈性嗎?」

Merry回答:「你們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提早溝通啊!我們法務人力這麼有限,哪有辦法每一個case都這麼清楚你們實際的狀況,我們只能就合約的文字與條件進行審閱啊!否則發生問題,你們又要說法務沒有盡責!」

Allen順著Merry的話回說:「我們不是沒有提早溝通啦!是我們的電子合約系統,再加上簽呈系統,流程真的很複雜,每一次修改條件或文字內容,就必須重新跑一次,再加上我們的法務同仁很忙、一份合約審閱都要好幾天,甚至要超過一週以上。我們真的沒辦法跟客戶爭取更多的時間了。」

Merry口氣略帶威脅地反問:「你是對公司的數位轉型策略有質疑嗎?總經理就是因為要落實公司治理的原則,才要求將合約全部數位化,若是部門不配合的話,轉型政策就無法達到原有的目標,我覺得老闆應該非常不樂見業務部門是這樣的態度。」

Allen的火氣也上來了:「我不是反對數位轉型的大策略方向,而是我們的客戶撂下一句話:『為什麼同樣的條件,其他公司3天下單完成用印,而我們公司卻用了2個禮拜還在拖延時間?』數位化了半天卻沒有提升效率,你覺得前線的業務還幹得下去嗎?」兩人的對話因此不歡而散。

新世代不再願意被繁文縟節綑綁

COVID-19對企業經營所造成的最明顯衝擊,莫過於因WFH造成的工作模式改變、辦公室潛規則的破壞,原來每天朝九晚五、凡事照流程走的工作,在不得不採取應變措施的非常時期,都變得可以簡化、可以變通,可以以替代方案將原本鐵板一塊的規則打破。

根據幾個全球調查機構針對就業市場所做報告,疫情趨緩後,全球就業市場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是希望長期改採居家遠距工作的受雇者大幅增加,二是受雇者主動離職的數量快速增長。其中,越是年輕的族群,越是會對既有的工作模式產生質疑。

這兩個現象反映出企業管理困境:既有的企業管理的制度與規範,將會因為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及數位浪潮的推波助瀾,被加速瓦解或被迫改變。

沒有正確的思維,數位工具反成威脅

在一窩蜂的數位轉型風潮下,許多企業投資了大量的硬體、軟體、IT人力,往所謂的數位轉型衝刺,卻不想:投入的資源不比人少,遭遇的困境及內部反彈卻持續增加,效率不增反降。

其實,這樣的問題大多是因企業只看見有形投入,卻忽略了關鍵的核心思維。企業的數位轉型目的,應該是提升整體競爭力與未來發展潛力,而不應只針對營運問題、個別效能或是工具優化。

舉例來說,企業常因為要趕上數位行銷浪潮,因而架設官網、開臉書粉專、IG帳號、LINE@帳號,但卻缺乏具體的溝通策略與目標,沒有定期發布內容,甚至沒有值得在社群上客戶交流的內容。不僅虛耗資源,更可能因為錯植或不當的內容,成為影響企業形象的破口。

更常見的狀況是,因缺乏整體思維,資源無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或投入資源卻無法解決問題,導致企業的管理與運作產生更多的流程困擾。這類案例中,最常見的就是「企業資源規劃與管理系統」(ERP)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

企業最大的挑戰絕非數位工具的功能,多數的不成功都是源自企業內部的人與制度的僵化、心態上不夠數位化,或是對於未來發展藍圖不夠具體清楚。企業必須先清楚知道自己的長遠規劃與未來,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才不會花了大把金錢和時間,卻未能有效解決問題。

數位資源已無差異,未來將是人才的競爭

過去,企業依賴的是資源上的優勢差異,只要將規模建立起來,就能在工具與資訊上領先。例如客製化服務,自動化、規模化的生產能量,或是強大的資訊系統優勢。具備規模及技術優勢的企業較能壟斷市場,當然就能吸引人才集中。

但在快速數位化及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變革的趨勢下,全球代工與分工模式的興起,雲端服務、開源軟體、訂閱模式服務都使得數位工具唾手可得。大型企業雖具資源優勢,但也容易有制度面與管理上的包袱。

企業必須要更有彈性地因應趨勢,擁抱數位變革所需要的新觀念、新作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為組織效力。若只是持續用過去傳統的觀念與管理制度,既有的組織管理方法將不再有效。今天全球企業正面臨的缺工潮,已是我們的最佳借鏡。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