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2012年在著作《影響地圖》(Impact Mapping) 中提出影響地圖這個工具。他指出,影響地圖不只是「策略規畫技術」(strategic planning technique),更是團隊建構(team building)的方法,藉由 Why-Who-How-What 結構,讓模糊不清的想法與需求,快速視覺化,而當團隊利用這個工具討論如何選擇變革路徑時,也一併盤點了重要利益關係人與組織資源限制,易用、精實、敏捷,是這套工具最大的優點。

影響地圖由why-who-how-what 組成

1.Why: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換句話,就是「為何而戰」,藉此定錨目標
2.Who:為了達成目標,有什麼利益關係人?
3.How:如何影響利益關係人?有什麼關鍵因素影響這些人?
4.What:組織必須需要做些什麼改變,才能讓協同發生、目標達成

舉例來說,一家公司希望導入軟體達到「六個月內降低交易成本10%」的目標,在why 這一層,訂出明確、可衡量的目標之後,隨之要處理的是,藉由影響誰(who) 、怎麼做(how ),才能得到預期的產出(what)。例如,業務必須配合降低沒有經過標準化訂單填表失誤率、財會必須提升結算速度等。而業務如果要降低訂單失誤率、財會要提升結算度,可能都需要某種改變或工具支持。

將這些行動一一列出來,就會出現很多條達成目標的路徑。選擇一條最適路徑,就是策略規畫。

運用影響地圖?有三個準備步驟:


步驟1.〉挖掘你真正的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企業開始數位專案開始的第一步,是老闆或業務單位直接提出了產品規畫或是技術需求。舉例來說,老闆導入ERP,會下指令說給 IT部門說「我們要在半年內導入XX公司的ERP系統」;或者,傳統零售通路會下指令「即日起官網要改版加入電商功能。」

戈伊科阿迪奇(Gojko Adžić)指出,企業領袖提出需求,往往只提出資訊系統功能與規格,很少清楚說明,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然而,當數位專家與技術人員不清楚要解決的問題時,就只能進行設備採購,即使很可能有更便宜、更有效的方案,也無法提出。因此使用影響地圖最重要的,在一開始設法清楚定義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步驟2.〉明確定義衡量指標

對於可以在一開始就能明確量化的專案,要採取SMART原則:明確性(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的(Relevant)與有時限的(Time-bound)。

但不可否認,有些數位專案在一開始時,由於需求並不明確,難以訂出衡量指標。

阿迪奇建議至少要問以下問題,並將答案量化。

 ■我們要衡量什麼?例如:每月活躍用戶、平台營運成本、用戶再訪率、用戶流失率等。
 ■我們如何才能衡量?例如,我們手上有資料嗎?要從第三方才能取得嗎?
 ■比較基準。例如,同類型產品或服務的表現如何?
 ■最低標準與損益點。例如:最低要取得的活躍用戶數、維持平台最低的成本等。
 ■將最理想的狀態與價值量化。例如,最理想狀態下的獲客、留客人數等。

步驟3.〉計畫第一個關鍵里程碑

等到目標具體化了,這時就必須訂下,第一、第二與第三個關鍵里程碑。就像是跑馬拉松,每達到一個關鍵里程碑就可以慶祝,以產生正向激勵;同時也回頭動態檢視衡量基準是否要提高或是降低。

做好以上準備,我們就可以來描繪影響地圖了。

★更多精采內容,實戰經驗,歡迎報名商周CEO 學院-數位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