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1、數位轉型的重點,不在「數位」,在「轉型」。
2、不思考數位科技帶來的策略價值,只當成是執行「預算項目」,結局常是砸錢採購了、卻沒人用的系統。

【本文】

身為中階主管,你是否也接收過來自長官這樣的指令:公司要做「數位化」,請找系統廠商來提案比價。

這些系統,你我並不陌生:ERP、CRM、客戶儀表板(dashboard)...。

每一波新的數位科技興起,都會讓決策者感到一陣莫名恐慌,急切地想要學習、導入新的數位科技。

數位轉型是真實存在的議題,然而決策者卻很難判斷這些數位科技對公司價值主張與策略的影響。數位科技可能影響到的是日常營運流程變革,也可能是業務型態的全面變化,也或許是徹底地改變公司經營領域。在台灣,我們對於既有存在公司的數位轉型作法,沒有太多的經驗證據,但這也給予我們一個省思喘息機會:更好地思考數位轉型應有的策略、組織結構設計、誘因制度、與財務支持。我們不該將數位轉型的重點全都放在「數位」,關鍵仍是在於「轉型」。在往後陸續探索這個大議題之前,我想先起個頭,談數位轉型的第一個大障礙:「數位遺跡現象」。

在我自己參與的專案與研究,我注意到大型公司決策者過去對於數位科技的影響評估思維與方法,可能無益於數位轉型。採購數位科技的起因可能是顧客要求導入、法規要求建置、競爭壓力(對手已有,所以我得有),多數時候是與公司策略沒有太大關係。決策者將數位科技的評估與採購視為IT部門的專門責任,這就造成了一個常見現象:在每家公司都會看到當初大筆金額購入但幾乎無人使用的數位科技服務與產品,我稱之為「數位遺跡」。

遺跡不是遺產,這些數位遺跡不會因為有人重新將它們挖掘出土、清洗擦亮而產生價值。看看各公司當初大手筆建置的數位會議平台,那些蒙塵的昂貴高解析度數位取像鏡頭,幾近全新的數位白板,介面過時且使用邏輯混淆的企業內通訊軟體,再回顧當初耗時耗力的教育訓練,原來我們做了一個極為簡單卻經不起考驗的假設:有了科技,組織成員行為將會自然地因應科技作法而改變。原先期待公司同仁因為數位會議平台,能夠有效率的開會、更好的跨時區協作,結果大家發現開會效率沒有什麼變化,而且沒有人使用公司提供的工具,大家使用的是LINE、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ZOOM。

如果我們依著過去採購數位科技的習慣,數位轉型將成為一場災難。今天有太多數位科技可以採買了(而且訂閱價格頗為誘人),加上原本公司已有的數位基礎建設,當公司轉型方向不明,將讓公司成為一個巨大的數位遺跡展場。追根究底,決策者很少思考數位科技真正帶來的策略價值,就只是當成一個預算項目而已。過往各種五花八門的數位科技導入與應用,只會讓公司同仁厭倦反覆成為白老鼠的過程。過多的數位遺跡,將妨礙公司走向真正的數位轉型。公司決策者需要理解的是,採購數位科技最終可以是某個權責單位的事,但是要做到數位轉型涉及的是跨功能與跨層級的參與。

這個世代的數位科技幾乎都平台化了,也都採用了訂閱模式,相較於過去的數位科技,顯得輕薄短小,這也就給予了公司利用這些數位科技快速檢視公司的策略與價值主張,並從中找到新方向的機會。我們在下一篇,就以當紅的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技術,談談後台流程改變對於公司數位轉型的策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