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確診人數升高,3千、5五千,商周學院的企聯會群組,討論也沸騰起來。大家擔心:員工、員工的家人確診該怎麼辦?

確診已不是少數案例,而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甚至有一句玩笑話:「如果你身邊沒有人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

如今,嚴格的病毒防堵已不合時宜。有步驟的恢復正常生活,已是必要之路。該怎麼做?議題中心主任吳中傑領軍團隊,做深度解析。

我們針對200多家上市櫃企業與中小企業主調查,令人驚訝的,近5成認為,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優於經濟發展、生理健康;更有逾7成企業認為,政府應該鬆綁防疫,還權於民。

但還權於民,並不代表無為而治,可參考全球防疫第一名的挪威怎麼做。

挪威把防疫分為4階段,訂出觀測指標,若以OKR(目標與關鍵成果)來比喻,該國在度過第一階段的防堵期後,就把與病毒共存當作O,在這目標下,做動態調整。

過程中,他們也曾因開放太快而染疫驟升,重回嚴格防堵,待數據控制住,再推進至下一階段。

清楚溝通OKR,人民因清楚目標、指標,能理解政策改變,也能做出彈性因應,更能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放在台灣情況來看,雙北與花東,染疫程度差異大,該怎麼既追求目標一致,又保持彈性,挪威的案例值得參考。

台灣過去的防疫成果,仰賴極強的公民意識,與政府的嚴密規範,大家跟著政府訂定的SOP走;但當大規模染疫,SOP的彈性不足,竟可能造成兩歲孩子的悲劇。

觀察高疫苗施打率的國家,Omicron疫情從上升、高峰、下滑,這週期約走2到4個月。專家推估,台灣從現在起45天,進入疫情的終局之戰。

挪威、新加坡,都已度過高峰期,第1季宣布完全開放。台灣在第3季開放,也值得期待。

2月底,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的一封信,相當動人:「回歸正常已經不是隧道盡頭的光,而是我們即將掌握的事。」3月,新加坡宣布完全開放。

如今,台灣剛走進隧道,也代表危機背後的機會,即將來臨。在這關鍵45天,讓我們從容向前,迎向隧道盡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