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封面主題,半年前就在採訪會議不斷被提及。

先是記者回報,南部工廠沒工人蓋,但製造業缺人不是第一天,這議題就被放過了;之後,疫情逐步解封,資深記者化宇再回報,明明飯店與餐廳生意火爆,但不少飯店只能開出二分之一的座位。

原因還是一樣:缺人。

我們再放大看,台灣缺人竟缺到人才大風吹,民航局最近破天荒出公文,對長榮與華航「勒令徵才」,原因是修飛機的都跳槽去半導體設備業。

人都去哪了,我們遍訪大老闆們,他們也很困惑。於是,有了這期25頁的追蹤報導。

這裡,我不破哏講答案。

但隨著採訪進展,我越來越心驚,過程中,我開始把「人才策略」移到跟產品轉型策略同等的位置,甚至更為重要。畢竟,沒有人的公司,多好的策略都沒用!

風向真的變了。

台灣在2020年,已進入職場淨流入人口少於淨流出人口的黃金交叉;今年,職缺成長24%,但應徵人數只成長1%,24比1的概念警告大家:企業要解決缺人的議題,只想靠加薪挖角,是治標不治本。

你多開價10%,對手就多開15%搶人,最後,人才都跑向最有錢的公司。

如果,你是個帶隊者,我很推薦你閱讀第60頁,你會看到如麥當勞、唐吉訶德、IBM與晶華這些頂尖企業,不用挖角,而是讓內部人才升值,設計出有創意的工作,使弱勢族群為他們所用。我們都知道用人要「識人之才,容人之短,用人之長」,大家可以看看他們是如何貫徹。

如果,你也同時是員工,在欣喜加薪機會大增時,別小看這波人才通膨的後座力。老闆們在資源有限下,只會為剛需的人才付出高成本,其他將加速外包或使用機器人。其實,你現在讓自己進修成為剛需人才的迫切性更高。

台灣已成為全球徵才最困難的國家,當大勢已定,祈願你我有足夠智慧,得以駕馭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