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當選了,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但可能讓低碳浪潮退燒嗎?

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

碳費風暴正在倒數,它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碳競爭力100強企業大換血、有感進步!
(圖表製作者: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程莉茜)

碳費是「吞食獲利的巨獸」!
吃掉中鋼13%、水泥業每百元繳43元

明年元旦,台灣碳費將以每噸新台幣三百元開始計價;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緊接在後,二○二六年正式上路。企業的碳壓力,將來到史上新高。

碳費將會侵蝕公司獲利,更甚者,會讓一家企業從原本賺錢變賠錢。單看中鋼,它得年繳至少新台幣兩億元碳費,等同吃掉去年近八分之一的獲利。連年虧損的中油,到今年八月為止,已稅後虧損一百八十九億元,碳費開徵後,只會雪上加霜。

根據環境部的試算,水泥、鋼鐵、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紙漿、化學材料等產業,毛利被碳費所侵蝕的比重在一五%至四三%不等。

水泥業最慘,若不努力減碳、制定減碳計畫,未來每賺一百元,就有四十三元要拿來繳碳費。

到底哪些企業有能耐抵禦這場碳費冰風暴?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合作,邀集產官學界權威組成評審團,推出國內唯一一個將「碳」與營運績效連結在一起的企業評鑑——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今年已邁入第三年。

每年,商周團隊都從近千家上市企業中篩選百位強者,我們不只看企業實質減碳成果,更著重每家公司每排一噸碳的收益(編按:碳生產力指標),能否逐年成長,不被減碳成本拖累。

優秀的公司競爭越趨激烈,今年符合資格入圍的上市企業達四百四十七家。跟去年相同,今年再次有一半的企業被洗出榜單。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能連續兩年入榜者僅五十家,能三年留在百強名單上者,僅三十三家。

榮譽榜》連3年入選的33家企業
(圖表製作者:程莉茜)

三年來,他們每排一噸碳,賺得的營收越來越多;有人營收持續成長,但仍能把碳減了再減。

如全球自動測試裝置大廠致茂、AI概念股廣達,減碳幅度都超過三成,碳生產力成長率也逾三○%,排行百強冠亞軍。

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