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鬥士(fighter),不是半途而廢的人(quitter),」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在辭去首相一職的前一天如是說。

其實,這是引用自20多年前,英國工黨創黨元老之一的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在贏得國會議員選舉後發表的談話。他十分明智,沒有選在輸掉政治爭鬥後才這麼說。

錯用「堅持」恐付更多代價

不過,成為「鬥士」,並不完全是個讚美。在某些情況下,這確實是被珍視的特質,但我既不會在我的履歷表寫上它,在我的交友軟體Tinder個人資料上也不會。

另一方面,「半途而廢者」,普遍被認為是明確的侮辱。這很奇怪,因為世界上充滿太多鬥爭,卻沒有很多人會喊出放棄的想法。我們太固執,即使明顯犯了錯,仍然堅持固守某個立場、某份工作、某位感情伴侶。

最能說明這一論點的,莫過於最近病毒式流行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在中國,類似的用語是「躺平」——指筋疲力盡的年輕員工,拒絕超時加班,也拒絕承擔超出本分之外的責任。

25年前,身為X世代(編按:約於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我們,會把這行為直接稱作「偷懶」;「安靜離職」的說法,好聽多了。

面對工作過勞、薪酬過低,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反應。然而,多數情況下,更好的應對方法,不是「安靜離職」,而是直接離職。

我並不是在嘲笑Z世代(編按:約於1995年至2010年出生)。我記得20多歲的時候,有份工作讓我非常痛苦。我也忘不了,為了讓履歷看起來不那麼難看,我忍受了好幾年的社會壓力。

當然,履歷不漂亮,會帶來一些代價。如果你是年輕畢業生,在討厭的工作上耗時2年,又在一直想脫離的行業累積技能、經驗和人脈,其實也會有代價。

但,多數人只看見離職的代價,只有最聰明的人,才會提醒「不離職」的代價。

你放棄的一切,都換來了嘗試新事物的餘地;你拒絕的每件事,都創造了對其他事物說「是」的機會。

《高勝算決策》一書的作者安妮•杜克(Annie Duke),在她今年的新書《放棄》(Quit,暫譯)中指出,在權衡是否放棄目標時,我們的認知偏差,會促使我們往堅持不懈靠攏。也就是說,堅持的重要性被高估了。

對於一位優秀的撲克玩家而言,尤其如此——杜克過去的確是一位優秀的玩家。「要區分優秀玩家與業餘玩家的差別,懂得選擇在最好的時機退出,可能是最重要的技能,」她寫道。在德州撲克中,專業玩家會放棄80%的起手牌。相比之下,業餘者有過半時間,會堅持拿著起手牌。

是哪些認知偏差,讓我們在應該放棄的時候,反而選擇堅持?

面對工作過勞、薪酬過低,「安靜離職」是可以理解的反應。然而多數情況下更好的應對是直接離職。

頭洗一半,不洗完對不起自己?

第一種,是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人們把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做為繼續原本行動的理由。

例如,你在最喜歡的高級購物中心,就是找不到喜歡的東西。即使這與先前已花了多少時間、多少金錢來購物中心無關,但先前已經付出那麼多成本,我們會給自己施加壓力,無論如何都要買到。即使這會浪費更多時間。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人際關係、和數十億美元的大型投資案上。我們沒有認賠出場,而是把錢丟進了無底洞。

雖然沉沒成本偏差,對經濟學家早就不是新聞,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認為,如果它都已經普遍到有了專門用詞,那也可以被視為人類本性。

你放棄的一切都換來嘗試新事物的餘地;你拒絕的每件事,都創造對其他事物說「是」的機會。

還沒準備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第二種認知偏差,是現狀偏差(status quo bias)。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薩繆爾森(William Samuelson),和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澤克豪澤(Richard Zeckhauser)曾在研究中解釋現狀偏差,意思是人們會重申先前的決定,固守現有的道路,而非主動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杜克對人們會把自己局限於現狀的框架中,感到沮喪。我們會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做決定。」她糾正這個說法,並指出:「不做決定,本身就是一種決定。」

幾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一書的合著者,也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維特(Steven Levitt)建立了一個網站。面臨艱難決定的人,可以在此記錄當下的困境,並且用拋硬幣來幫自己做出選擇。一段時間後,他們再回來分享做了什麼事,以及對此的感受。

這些決定通常都很重要,比如是否辭職、結束一段感情關係。李維特發現,半途而廢的人,也就是會決定做出重大改變的人,比起鬥士,也就是決定不做改變的人,在6個月後明顯變更快樂。

結論是:如果你現在正處在必須仰賴拋硬幣,來決定是否放棄的時刻,那表示早在好一段時間之前,你就應該放棄了。

「我是半途而廢的人,不是鬥士,」這並不是什麼政治口號。但,做為人生的經驗法則,這其實不算最糟糕。  

小檔案_哈福特

出生:1973年 學歷:牛津大學布雷奇諾斯學院
現職:BBC節目主持人、《金融時報》主筆
代表作品:《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從臉書到劈腿,150個生活難題爆笑拆解》、《誰賺走了你的薪水:找經濟學家幫你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