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退出」成重要考量

我們正處在一個激烈變動的時代,隨著典範轉移,有很多新機會產生,但也有不少業務將逐漸被淘汰,何時「退出」原有業務變成企業重要考量。

上週韓國手機大廠LG宣布將關閉旗下行動業務部門,未來會專注於包括電動車元件在內更有前景的事業。LG現在智慧手機全球市占率只剩下2%,手機只占集團營收8%,但卻占了大部分虧損,過去6年來從沒有賺過錢,累計虧損高達45億美元,當然結束營業是很正確的決定。

其實LG手機曾有一陣子市占率高居全球第3,但高端市場競爭不過蘋果和三星,低端市場又被中國大陸業者瓜分,雖然技術很創新,但無法轉化為市占率,節節敗退。LG的英文口號是「Life is Good」,國外媒體對其撤出手機市場評價是「Life could be better」。

全世界有不少曾風光一時的手機品牌,如今已看不到蹤影,包括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機和宏達電。2017年,宏達電以11億美元代價,將2千個智慧手機部門員工賣給Google,成為Google今天在亞洲硬體製造和研發基地。但宏達電並未像LG一樣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還保留一部份員工繼續做自有品牌,如今結果如何?這就是退出市場決策的失誤。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Motorola手機品牌後來賣給了聯想,諾基亞先賣給微軟,又再轉賣給鴻海,黑莓機則是賣給了大陸手機廠TCL,但這些一個都沒有做起品牌來,中國大陸手機領導品牌現在是小米、OPPO和Vivo。

成功「退出」的經典案例

這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首先,科技產業變化速度太快,很短時間內就會重新洗牌、大者恆大;其次,品牌價值不一定能夠移轉,B2C和B2B是完全不同領域,東方和西方企業文化也截然不同;再者,及早退出市場,才有可能實現價值,Motorola和諾基亞賣價都不錯。

中美科技大戰,川普制裁華為,對其造成重傷害,華為全球手機市占率本來已坐二望一,但今年可能會跌到第7名。華為總裁任正非去年做了一個正確決定,壯士斷腕,出售低端品牌部門榮耀,讓其成為一家獨立公司,如今榮耀已逐漸恢復元氣。

任正非在出售榮耀時對員工講話,鼓勵他們挑戰老東家,不要有任何忌諱,切割就要切割乾淨,這是業務分割的模範,值得台灣企業學習。台灣有些集團內部有不少人才,如果母公司遭遇危機,應及早讓部門獨立,至少可實現部分價值。

說到三星和LG,不能不談他們在面板事業的轉型,這是另外一個成功退出的經典案例。20年前,韓國和台灣是全球TFT-LCD面板的領導者,但後來韓國廠商決定退出TFT-LCD產業,轉型做更高層的OLED面板,如今中國大陸業者崛起,拿下TFT-LCD產業一半以上的市占率。

台灣面板廠商不是不想轉型,但缺乏技術,最好的方式是和外資合作。鴻海買下日本夏普,至少在面板產業領域取得更多先進技術。

現在中美技術大戰,全球供應鏈重組,這是台灣產業的大好機會,可以借力使力,併購歐美有技術的公司,成為中國以外的供應鏈技術提供者。台灣人沒有能力整合外國B2C品牌,但如果是B2B技術整合應沒有問題。

如何「有系統地」退出?

現在全球都在準備退出一個產業是傳統燃油汽車,未來是電動車時代,歐美國家大部分在2035年會完全禁止燃油車,有些國家的時間表甚至提前到2030年,因此如何退出原有業務是經營管理重要課題。

這和台灣有什麼關係?因為不少台灣傳統產業業者是燃油汽車供應商,未來前景不明,台商應有退出的提早規劃和布局。

電動車反映出能源政策的改變,未來是清潔能源時代,這會衝擊到所有石油公司。40年前,石油是最大的行業,今天當這個行業不能再持續,要如何退出並成功轉型?

以中東石油國家為例,都積極投資下一個世代高科技。日本微軟孫正義的「願景基金」金額高達1千億美元,其中光沙烏地阿拉伯就貢獻了400億美元,這兩年投資新經濟公司賺了很多錢。

未來所有的石油公司都會退出石油行業,重新定義自己,連名字都要改,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現在新的企業識別是BP。

近年「退出」原有業務最成功的公司當屬微軟,把原有的軟體核心業務Windows重組,重新定義自己為雲端企業,股價大漲4倍,市值僅次於蘋果。

至於要如何有系統的退出某個行業?我認為有3個重點:

第一是要及早看清趨勢,超前部署。一般人總覺得10-15年還很久,沒有危機意識,以致錯失時機。

第二是多用購併方式退出事業。任何公司要賣,不要拖到最後一刻鐘,才有可能成功。

第三是用新人啟動變革。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加入公司時間不長,以前的經歷主要在半導體產業,比較沒有包袱,所有能大刀闊斧轉型跨入電動車領域。

「改變」是未來的關鍵字,如果企業不能主動退出並做改變,未來只能等著被別人改變!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