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可用「三大時代、現金為『亡』」8字形容。至於疫情期間出現的分散製造等現象,關鍵不在政治或國安,而是區域經濟協定。

未來經濟環境 缺工作又貨幣貶值

來源:商周整理

據國際貨幣基金預估,2020年美、歐、日等經濟體全部衰退,美國經濟成長率負8%。亞洲四小龍也不例外,台灣預估該年經濟成長率將是負4%。中國大陸是2020年極少數正成長的經濟體,不過也只有1%。

展望2021年,各國經濟體將大反彈。美、歐、日都將有4至6%成長率,台灣在2021年預估成長率也超過3%。因此「2020大衰退,2021大反彈」是第一個經濟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大失業」。美、歐失業率大多超過10%,尤其美國,單週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突破千萬人。相對來說,亞洲如中、日、韓不到5%。至於台灣,雖然失業率相對美、歐較不嚴重,但也在惡化:2020年5月失業率4.07%,已連續兩個月突破4字頭。

第三個趨勢是「大放水」。這是指各國央行為拯救經濟而大印鈔。以美國來說,聯準會(Fed)資產負債表規模,由2007年的8700億美元,至2020年5月升至逾7兆美元,不到15年已升近10倍。

台灣也有類似現象:廣義貨幣供給(M2)2007年4月為38兆元,到2020年已升至47兆元。

大印鈔的直接結果,就是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幣購買力縮水。以新台幣來說,2008年時1萬元新台幣,到2020年只買得起不到9000元的東西,等於這段時間新台幣縮水了10%。美元更嚴重:2008年至今,美元購買力已縮水20%。

量化寬鬆副作用 欠錢反而是賺到?

這帶來兩個結果,一是「現金為『亡』」。過去人們認為現金為王—有現金就是國王。但在貨幣購買力縮水的大趨勢下,若資產裡有越多現金,意味著財富將大縮水—越多現金,越容易陣亡。

來源:商周整理

二是「舉債有利」。在貨幣購買力縮水的大趨勢下,舉債借錢反而有好處。例如今天借1萬元,10年後還錢,這筆錢的購買力已縮水成9000元,意味著借1萬,還9000,反而賺到了。

反過來說,把錢借給別人,或是把錢存起來的人,就會受害。例如今天借出1萬元,10年後收回時,這筆錢已縮水成9000元。等於借出1萬,收回9000等於賠本。

因此在貨幣購買力縮水的大趨勢下,對舉債借錢者有利,對存款族或債主反而是不利的。

在這三大趨勢下,一些新商業模式的前景如何?對台商來說,最重要的恐怕是「分散製造」。

但「分散製造」若成趨勢,不會是因為政治、國安這種因素。這是因為基於這些因素赴海外設廠—如台積電赴美,倘若無利可圖,就只會有個別廠商成行,不會成為普遍現象。

台商外移潮躲不掉?內需首當其衝

「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做」,無利可圖的事就不會有很多人做,也就很難成為趨勢。

對台商來說,真正決定「分散製造」的關鍵,乃是區域經濟協定。目前台灣外銷訂單來源,中、日、東協(東南亞)3個加起來占超過40%。

在2020年,有一個很重要的協定會簽署,那就是區域經濟夥伴協定(RCEP)。這個協定成員,正包括中、日、韓、東協。

來源:商周整理

當這些占台灣外銷訂單來源逾40%的經濟體,開始抱團取暖,成立一個大型自由貿易區後,台灣被排除在外,勢必增加台商外移的誘因。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當RCEP簽署後,近來因貿易戰回流的台商,將再度外移。

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5月「兩會」工作報告中,已將「今年簽署RCEP」,列為正式目標。當此事落實,對台商「分散製造」決策的衝擊,是最值得注意的關鍵。

※本文整理自【2020圓桌趨勢論壇-新商業無邊界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林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