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IPCF)是臺灣唯一經營文化、電視、廣播的民族基金會。近年來由於優質的內容產出,深受國際肯定。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表示,這些肯定並非出自偶然,而是團隊員工深耕多年的成果。2021年原文會更準備好多管齊下,串接多媒體跨界合作,期望讓更多人看到豐碩的文化成果。


深耕15年,原文會透過媒體喚起母語意識


其實,不知不覺中,原文會的原民台已經悄悄走過了15年的歲月。
瑪拉歐斯回憶15年前初創之時,只有3名主播,年輕的團隊熱情有餘,但是經驗略顯生澀。「當時這些主播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族語專家,你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們上主播檯時的焦慮。」瑪拉歐斯表示,當時有一名老師下了主播檯後,壓力大到整張臉都是白的,令他的印象極為深刻。


不同於商業電台,原文會還要照顧到多樣的族語別,因此一支簡單的華語新聞,他們必須要剪接後製16次,成本是其他媒體的倍數負擔。

堅持將節目帶回原鄉,原來母語運動也能很流行

廣播電台的收聽率普及是重要工作,很多部落分佈在山坡地,所以要設置基地台或轉播站非常困難。值得慶幸的是,原文會只花了三年就覆蓋所有原民區。收聽得到節目的原民,對於節目的高度黏著度,更是給予原文會最大的肯定。


「近年來,母語音樂創作深受肯定,是母語運動的成長期!」瑪拉歐斯欣慰表示,越來越多返鄉青年開始意識到文化復振的重要性。具有母語能力的年輕人投入主持工作,讓更多人看到,母語也可以很流行、很年輕;而資深的主播得以有餘力從事更深入的專題故事。

瑪拉歐斯分享,目前原文會已經有18位族語主播以及7位中文主播,不只節目越來越多元,也讓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人,有了踏入該領域的入口。

創新戲劇腳本,打入台灣文化

瑪拉歐斯指出,原文會跟主流商業媒體不同,更注重多元文化的新聞議題。「我們在東、中、南部都有分台並配置記者,就是希望深入部落,有部落觀點,避免什麼東西都是台北的立場。」

除了新聞時事,原文會也著重於歷史的議題。像是以原住民族歷史背景的戲劇題材,開發出一系列原創劇本。

「最近團隊正在研究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原住民的歷史記憶,當時很多原住民投入遠洋漁業,需要長期遠離家園。」瑪拉歐斯舉例,這些不曾被觸碰的歷史痕跡,細細琢磨下來,其實都有動人故事等著被發掘。

不只是關注原住民族文化,瑪拉歐斯表示,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樣值得大家關注。原文會持續推動原漢交流,用活潑方式增加異文化的碰撞,消弭刻板印象與歧視。


原文會獲國際肯定,把台灣文化推向國際

如此深刻在地耕耘,原文會的成就自然不會被埋沒。去年原文會除了持續在廣播金鐘獎斬獲6項入圍,以及電視金鐘獎6項入圍,2項獲獎的成績,並入圍第46屆曾虛白新聞獎,在國際間也受到,多項國際獎項的肯定。

瑪拉歐斯表示,雖然原文會並非商業媒體,但是特色鮮明,在國際間也走出了知名度。舉例來說,由於強調走入部落,原文會的大量節目都是戶外拍攝,再加上內容具備獨特視角,受到國際肯定,去年總計入圍36項、得獎13項。
「其實國外還不太了解台灣有原住民文化,因此藉著國際舞台,也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瑪拉歐斯指出。

建立原民新地標,成為文化詮釋者

瑪拉歐斯分享,未來的一年,原文會將會有更多元的發展。包括和世新大學攜手合作,讓學生透過採訪18位族語主播,透過文化差異與共享資源來提升族群素養;未來還將與輔仁大學簽訂MOU,將織品系學生的作品,實際應用在主播的服飾上,甚至可以舉辦服裝比賽,加強年青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黏著度。

「接下來,原文會進駐原住民都會人口最多的桃園市。」瑪拉歐斯興奮地表示,將會投入11億以上的預算,打造原住民族地景地標總部。「這項建築將成為台灣的重要地標,凝聚原住民族文化。」瑪拉歐斯期許,原文會可以從地標建築開始,以原住民族為主延伸事業文化,從頻道到藝術,成為原住民族文化的詮釋者。

「未來我們希望開啟與台灣更多民眾展現對話,增加平埔族的探討。西部平埔族血統早就是大部分台灣人,有85%人口都有平埔族DNA,從這個角度我們並沒有距離。」瑪拉歐斯呼籲,全台灣都是文化共同體,期許未來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能夠成熟茁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