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一個AI論壇,與會者問我:「語言還有意義嗎?學習還有意義嗎?」他是做語言教育,我可以完全感受到他的焦慮。

我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當這一波AI海嘯過去之後,將會是文科生和創作者的黃金時代,前提是你有能力把AI當成水電一樣,自然的使用。這件事情已經快速的在發生,不是我多會預測未來,而是我看到精明的創作者,已經開始擁抱AI、用AI一起創作。

我對於「語言」這件事情就更樂觀了。各式各樣的翻譯應用已經上場,打破很多語言的藩籬;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各位可以想想看,AI可以帶來多大幫助。

我們正在從「數位典藏」的時代,進步到「智慧典藏」的時代。

AI不但不會消滅語言,反倒是保存語言,很快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足夠低的成本,去訓練一個AI大腦,把一些稀有的資料餵給這個大腦,保存我們累積下來的智慧。

AI時代是智慧典藏的時代,智慧典藏和數位典藏最大的不同,在於保存資訊的載體是AI。且保存這些智慧之後,它可以永遠跟你互動,永遠跟下一代、下下一代互動,它不會像數位典藏一樣,束之高閣、乏人問津。

以語言作為例子,我們可以把世界上稀有的語種放在GPT裡,讓它永遠保存這個稀有語種,語言不會因為使用的人口減少,而跟著滅亡。最棒的是,這個稀有語種的AI可以永遠跟你互動,甚至教你學稀有語種;就像ChatGPT一樣,變成一個數位服務,永遠有把稀有語種發揚光大的機會。

與其做台版ChatGPT,做智慧典藏才是正確應用AI的方向。台灣何不透過AI把客家話和台語保留下來呢?何不用低成本,訓練台語機器人、客家話機器人,以及其他台灣稀有語種的機器人呢?

未來當這些語言能夠被永久「智慧典藏」時,我們不用擔心使用人口減少,不用再急著把這些語言置入必修課中,不用擔心找不到稀有語種的老師,我們可以永遠保留學習稀有語言的機會。

數位典藏保存的是冷冰冰的資料,智慧典藏保留的是未來的「選擇機會」和「避免文化滅絕」。AI進步對文化帶來的意義和可能性,將會比以往科技進步都大得多。

*本文獲「程世嘉」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