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個線上演講邀請,標題引起我的注意,叫作「後疫情時代的xx」,但我們真正進入了「後疫情時代」了嗎?歐美正在興起由Delta變種病毒帶動的第二波疫情,即使打了疫苗仍會被感染。台灣上週正式解封,但大部分場所仍戒慎惶恐,正確的說,目前的現實應該是「疫情2.0時代」。

每一個企業面臨「後疫情時代」或「疫情2.0時代」,都必須有新的思維和作法,不能一成不變,"CHANGE"(轉型)是最重要的心態和行動。有些行業會變得稍好,如零售和餐飲行業,但也有行業會從高度爆發轉為慢速成長,例如電商。

有些企業是被時代逼迫轉型,例如王品、雄獅旅遊和晶華酒店,必須從線下轉到線上,或把海外業務轉成國內。但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屬於另一種情況,即短期內沒有危險,但長期因市場趨勢可能面臨衝擊,開始布局「第二成長」曲線。這些企業特色是他們目前狀況都還不錯,但對未來有危機意識,因此超前部署。

第一個例子是台泥,最近積極投資綠能產業。台泥是國內水泥業龍頭,在中國也有一定行業地位,非常有環保和永續意識,是台灣企業ESG模範生。台泥剛收購一家義大利電動車儲能公司,花了1.32億歐元。最近又和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合資公司,目標成為南歐電動車雙向快充電網的龍頭,希望2030年擁有南歐市場15%占有率。

這兩個投資案特別的地方,不僅在於投資的技術是台灣所沒有或不擅長的,如電動車儲能和電動車充電網,且地點都在南歐,歐洲在新能源和永續意識上領先全世界。

另外一例是鴻海,以前鴻海主要題材是手機和蘋果,但現在已完全不一樣,未來主要成長引擎來自電動車,前一陣子打造MIH電動車整合平台,全球總共有1,700家電動車設備、零組件和材料供應商參與。上週鴻海又做了一個新嘗試,購併半導體廠商旺宏六吋晶圓廠,未來竹科廠將成為鴻海第三代半導體基地,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正好是前鴻海半導體事業部負責人。

現在半導體產業是全世界科技大廠家必爭之地,鴻海在下游電子代工組裝已是世界龍頭,往上游發展可算是垂直整合,更何況第三代半導體未來主要應用領域就是電動車。

不僅台灣企業,美國串流龍頭網飛(Netflix)去年和今年業績都很好,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待在家裡,帶動影音串流服務需求。但最近防疫限制解除,串流訂閱成長放緩,網飛第二季新增用戶遠低於外界預期。最近網飛宣布將投入遊戲領域,未來手機遊戲會和網飛影集有關。網飛強調遊戲是另一個新的內容類別,如同原創電影一樣。

類似的例子是亞馬遜。隨著全球人們逐漸開始走出戶外,亞馬遜上季營收獲利不如市場預期,為3年首見,造成股價大跌,恐難再創2020年佳績。亞馬遜因應策略類似臉書,即加強串流內容平台。最近它花了84.5億美元買下美國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出價遠高於競爭對手。米高梅最著名資產是「007系列」,亞馬遜大概希望靠其為串流部門打一計強心針,因業績遠落後於同業網飛。

台灣最驕傲的是我們半導體產業實力,台積電市值上週超越騰訊,成為亞洲第一。但全世界並不想讓這個情況長久下去,英特爾最近宣布一系列大動作,包括在美國、歐洲成立晶圓代工廠,可能購併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業者格羅方德,希望在2025年追上台積電。

最大動作來自對岸。中國最近宣布第三代半導體投資計畫,金額高達一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四大手機廠華為、小米、OPPO、及vivo都進場研發自有手機晶片。美國制裁華為給中國很大警惕,業者都開始研發自主晶片,這也是蘋果正在做的事,未來將替代部分高通和聯發科晶片。

這些例子說明了什麼?主要有四個啟示:

第一、 企業要居安思危,在業績好時主動轉型

業績好市值才會高,有能力進行購併或跨入新產業;等到被外在環境逼得不得不轉型時,企業就算有心也無足夠資源。

第二、 要跨界轉型,規劃「第二成長」曲線

從台泥、臉書和亞馬遜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投資的領域和本業無關,但未來絶對是趨勢。

第三、 善用外部成長手段

大企業就是錢比別人多,應該利用這項競爭優勢,多以購併手段切入市場,才能縮短時間。但在某些行業購併並不是那麼容易,那就必須找到好的人才。OPPO手機晶片團隊已有上千人規模,負責人是前聯發科COO。

第四、 沒有優勢可以永遠持續

網飛、臉書和亞馬遜都在各自領域稱霸一方,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會想法子切入新市場。台灣護國神山榮景也不過就是這幾年,世界不會讓台灣永遠坐享半導體優勢,從晶圓代工到晶片設計,都將有新的對手出現。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