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正在拋棄煤炭,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上,主席夏瑪(Alok Sharma)曾表示。近兩百個締約國同意「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儘管承諾縮水,但這仍是史上首個明確減煤的氣候協議。

然而4個月過去,全球能源形勢不只驟變,還與COP26的目標方向背道而馳。

經濟復甦加制裁俄,改狂燒煤

煤炭回來了!全球煤炭使用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在去年冬天創新高。疫後經濟迅速復甦,導致電力需求大增,就連美國、歐洲等有著崇高環境目標的國家都不例外。結果碳排飆升,綠色能源的裝機容量更遠不及達標所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引發了一場全球能源危機,迫使各國考慮重定減碳時程,只為擺脫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

「能源轉型早已陷入困境,因為全球高達8成的能源仍來自化石燃料,」牛津大學能源政策教授暨經濟學家赫爾姆(Dieter Helm)說,「我預計短期內,美國將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北海可能會有更多投資,且歐盟的煤炭消費需求會增加。」

隸屬綠黨的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承認,面對俄烏戰爭和不斷攀升的天然氣價格,歐洲短期內恐怕要被迫使用更多煤炭。能源安全的擔憂也是原因之一,包括義大利在內的一些國家表示,可能須藉由燃燒更多煤炭,才能減少使用俄羅斯的天然氣。

國際能源署(IEA)近期一份報告指出:「歐盟的立法者越快擺脫俄羅斯的天然氣,對經濟成本和短期碳排放的潛在衝擊就越大。」

此外,俄羅斯的煤炭出口也出現問題。煤炭已從一年前每噸82美元(約合新台幣2300元),衝到每噸400美元的瘋狂價格。由於銀行、保險公司和航運公司避開受到制裁的俄羅斯,使得歐洲和亞洲不得不在市場尋找替代來源,推升煤價水漲船高。

為達2050年淨零碳排 10年內綠能投資金額須增逾4倍
為達2050年淨零碳排 10年內綠能投資金額須增逾4倍(圖表製作者:邱韞蓁)

俄烏戰,凸顯依賴和轉型風險

俄烏戰爭促使歐盟加速向再生能源轉型。「歐盟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我們堅決要限制普欽,阻止他為自己發動的殘暴戰爭取得資金,」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推特(Twitter)上發聲。德國則計畫加速綠能應用,目標在2035年實現100%再生能源供電。

問題在於能源轉型的速度,是否來得及讓世界實現氣候目標?戰爭帶來的經濟不穩定,究竟是轉型路上的刺激助力,還是長期阻礙?

「今年的巨變,是淨零碳排的第一個價格危機,」赫爾姆說,「這表明了能源轉型的代價可能有多昂貴,但我們不得不去做。」

專注於能源與永續設施的美國私募股權公司Denham Capital管理合夥人麥金(Scott Mackin)形容:「這是沿路上的顛簸。整體來看,轉型的趨勢仍非常強勁。」在獲利破紀錄的背後,煤炭業其實正面臨結構性的衰退。他認為現在只是股市大跌後小幅回升的「死貓反彈」,並不值得投資。

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解釋,目前煤價和利潤如此之高,部分原因來自結構性衰退,代表對新項目的投資不足,才會導致煤炭供應減少。

嘉能可計畫逐步削減產量,並在未來30年內關閉澳洲、哥倫比亞和南非的所有煤礦,目標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執行長納格爾(Gary Nagle)說:「亞洲的煤炭需求依然旺盛,但沒人再建造新的煤礦、或為此籌得資金。」

歐盟的立法者,越快擺脫俄羅斯的天然氣,對經濟和短期碳排的衝擊就越大。

綠能不如預期,淨零時程更緊

然而,就算煤炭的復甦只是一時,但對極為緊迫的減碳時間表來說,仍是一大威脅。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淨零碳排路徑圖,煤炭使用量必須在10年內減半,同時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要增加40%。

但如今煤炭使用不減反增,再生能源也陷入困境。在物流中斷和貿易戰的衝擊下,今年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成長速度,雙雙落後淨零碳排路徑圖的要求。全球市場資訊提供商IHS Markit電力和再生能源副總裁周希舟形容,這是「轉型的不同步」。

「現在的再生能源,無法因應像去年般暴增的電力需求,因為儲能容量的水準還不夠,」周希舟補充,「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不足,也加劇了能源波動性。整個能源系統對市場變化的緩衝空間更小,烏克蘭戰爭更考驗了能源系統在轉型期的彈性。」

綠色轉型的速度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攸關政治。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全球各國在氣候變化上的合作就舉步維艱,現在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要減碳,就不能排除中國和俄羅斯等排放大國;一些國家在能源價格飆高下,恐怕更難推動綠色能源政策。

英國和歐盟的前氣候談判代表貝茨(Peter Betts)說,烏克蘭戰爭為世界帶來新的急迫感,或許將成為擺脫化石燃料的轉捩點,「全新的政治範疇無所不包,氣候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氣候將成為能源安全的一部分。」

「事實是,我們從來沒有將氣候變化視為真正的緊急情況,如同現在把烏克蘭戰爭當作緊急狀況一樣,」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政治學副教授范德格拉夫(Thijs Van de Graaf)說,「國家安全觸發的動員力,顯然比氣候災難還大。」(延伸閱讀: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