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逾10兆元資產、台灣第一大金控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最樂於對外分享的,卻是國泰金在ESG(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作為。當許多人仍懷疑是否在「唱高調」,他則要董事會到基層員工都得「玩真的」。

甚至過去10年,國泰金稅後淨利成長逾5倍,他也歸功於此。就連他個人的年度績效指標(KPI),也有1/5跟公司的ESG表現掛鉤。

李長庚

出生:1958年
學歷:中興經濟系、華頓商學院MBA
經歷:國泰金控副總經理、國泰世華銀行總經理
現任:國泰金控總經理


當台灣近年開始接軌這個國際大趨勢,企業該怎麼做才能與社會共好?它會迫使員工放棄原本的業績和客戶?如何說服內部及外部關係人?商周直問李長庚「怎樣才是玩真的」,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內部溝通永續像積德
寫入IT系統,每年更新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如果10年前國泰不特別推動ESG,獲利也不會變差?你怎麼證明ESG帶來了營運成長?

李長庚答(以下簡稱答):我覺得不太能夠直接武斷看。比如很多報告會說,你做ESG的投資績效就特別好,我不同意。可是,假設你今天看一件事情可以有10年、20年,或是一個、兩個cycle(景氣循環),它會比較客觀。

其實ESG就是,以公司治理為核心,在營運過程中,善用企業的核心職能,對社會、環境產生正面美好的價值。以前企業不需要,現在開始考慮進來。時代的變化這麼快,到底,我們期待我們的公司怎麼治理?長期的發展戰略是什麼?

尤其是金融保險業,你收客戶一張保單,就是一世的承諾,如果企業本身不能永續,怎麼對你的客戶履行承諾?

我們開始慢慢把營運定位在亞洲區,要走出國際,就必須去了解整個國際的框架,(ESG)是一個共通的語言,它已經慢慢變成企業生存、競爭必備的發展工具、框架。

問:你所謂的框架是指什麼?套用到整個集團嗎?怎麼做?

答:就是把它變成一個機制。比如說,我們參加「赤道原則」(編按:以社會責任和環保標準來管理專案融資)之後,所有審查的流程,內部的資料、外部的database(資料庫)要建立⋯⋯,大概前前後後花了2年左右,讓所有第一線的同仁很清楚,將來在做大型專案融資的客戶選擇上,就必須要先了解,到底有沒有符合這原則。

其實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透過內部的概念推廣,到教育訓練,到把它變成流程跟機制。

坦白講,你還是會有新的限制。要簽赤道原則的時候,我們盤點也發現,大概有2%的客戶會受影響。就是有些負面表列的名單,就不繼續承作放款。所以這是一個取捨問題。

我們企金的客戶大概總金額超過4千億元。你想想看,現在的利率多少?如果放掉2%,就放掉1年多的利息收入,你覺得這大不大?

不過原來擔心2%的縮減,沒有真正損失。因為客戶本身也意會到要改變。而且雖然你捨掉一部分,但也有新的商機會出現,新的客群出來。

問:但員工可能要放棄一些舊客戶,直接衝擊他們的業績,如何說服或補償?

答:同仁這麼多,怎麼可能每一個人一開始就認同?當你今天說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2%客戶的負責同仁一定會覺得不舒服,就需要溝通。

我跟很多同仁講,做永續,用中文講就像積德吧。我們的商業行為,對社會、環境帶來正面的效果,這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我常說,要把永續當成「防毒軟體」。經過(ESG的機制)掃毒之後,覺得這可能有潛在風險,就不要碰它。所以長遠來講,也讓我們少碰到地雷,是一種風險管理機制。

這裡面當然很多要學習,然後把它轉換成日常行為的各種機制,包括寫入IT系統。還要每年更新,從國際的準則上擺進新的規則,確保每一個人要follow(遵循)這個流程。

關鍵在於,若只是講一講(口號),都沒有下文,這是玩假的,若把它寫入日常營運的環節裡面,變成(日常的)一部分,你要怎麼玩假的?

企業文化要符合永續
延伸一種良性循環的力量

問:當子公司在講數位金融圈,總公司卻在講員工減重⋯⋯,會不會很枝微末節?

答:不會啊!ESG就是善用企業的核心職能,去照顧利害關係人。這個是環環相扣,沒有說這邊好像很fancy(花俏),那邊好像很low-end(低端)。都是一體的,是不同面向的呈現而已。

(推行)減重當時的概念很簡單,我總希望員工健康快樂在這裡工作,因為員工健檢的「三高」比重比較高,減重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一開始從同仁,後來到眷屬,到我們的保戶,到我們承包商的員工都一起加進來。然後從單純的減重,開始跟綠能做結合,到跟公益做結合。

ESG萬事起頭難,國泰金從找關注議題開始

1.辨識重大議題
從企業自己的永續目標,參考標竿同業與國際趨勢,找出關注的利害關係人議題

2.依重要性排序
考量對營運的影響及利害關係人意見,排列出議題的優先次序

3.分組行動
按利害關係人分組,例如股東、顧客、員工,對與該組相關的重大議題,積極實行並追蹤目標

資料來源:國泰金控CSR報告 整理:吳和懋


所以各種活動,都是為了落實ESG。概念就是不斷的延伸。一種善的、良性循環的力量。

問:一樁理專A錢的弊案,會不會抹殺了所有正面的努力?是不是防弊效益更高?

答:我總希望說,不只我們自己,所有理專A錢全都不要發生,但它還是發生了。我們必須深自檢討,在管理上、在系統上、在流程上、在資安上,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今天企業經營有很多面向,守成防弊的部分,當然要。但是開創,也還是要努力啊!

問:你把ESG寫進自己的KPI,占比多大?

答:我的KPI有十幾項,3項跟ESG有關,比重將近18%。如果能到20%,應該是滿理想。(從我往下)每個主管在ESG的KPI要層層展開來,目前大概是到二級主管,還沒有到每個員工。

問:這10年來的推動,最大困難是什麼?是員工抗拒嗎?

答:大家對永續的概念,沒有人抗拒。可是我今天要不要走這麼快,會有不同的先後順序。這個需要溝通。

我覺得剛開始比較難。因為我們整個集團各公司規模大小差異滿大,有些可能比較急迫,有些沒有那麼急迫。但在集團,就希望大家能夠齊步走。也就是說,怎麼讓大家意會到這事情的重要性,所以要花不少時間跟各個子公司去溝通。

坦白講,ESG要做到好,企業文化一定要跟永續的精神是符合的。

問:要怎麼變成企業文化?

答:企業本身要有自覺,要願意做。中小企業我不敢講,有一些真的面臨很多生存上的壓力,「(營運)生吃都不夠,哪有得曬乾?」(台語俗諺,意指生活已捉襟見肘,不敢多奢望)這個不能夠苛求。

可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有一定的規模,營運都算上軌道,花一點資源、花點心思在ESG,我覺得也不為過。

現在ESG已經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像台灣最近開始缺水,用水大戶很可能被迫停工、停機。供應鏈的品牌商,開始要求要用100%再生能源。

所以我真的覺得,不管企業大小、不管企業處在哪個階段,都必須要花一點時間去研究。

問:那要從何開始?要像國泰一次就成立5個小組?

答:也可以一開始,只要先從兩件事開始。強化公司治理,再加一件自己做得到、也願意做的開始就可以了。

也不必一開始就做很高大上的東西。不要把它講的非常困難。而是你到底期待什麼樣的企業文化?讓不同世代的同仁安身立命,讓更多更好的talent(人才)願意加入。這件事不要把它當作是比賽,重點在要自己跟自己去檢視。

因為你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邏輯:怎麼讓企業可以永續生存。其實就這一點而已。(延伸閱讀:共好!投資未來10年最重要的綠色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