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資本市場的破壞式創新,抑或是新一局貪婪遊戲?

美國避險基金大老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泰爾(Peter Andreas Thiel)、香港首富李嘉誠兒子李澤楷,這些人近期不約而同著迷於一種新遊戲: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這種企業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blank-check company)。它是一個沒有實際業務的「空殼」,先上市、募資後,再拿投資人的錢去購併有潛力的未上市公司,也讓這些標的不必循傳統IPO程序,快速上市,就像常見的借殼上市的相反。

2021年才剛開始兩個月,美國已有189個循此模式上市的公司,募資約592億8千萬美元,約當全美同期間新IPO企業總募資金額的7成,也超越去年全年循此模式上市企業總募資金額的7成。

包括鴻海最新的電動車客戶Fisker、被外界喻為特斯拉對手的豪華電動車公司Lucid Motors也都循SPAC模式上市。後者更藉此獲得44億美元資金創下此類模式史上最大規模的募資紀錄。

這個90年代就出現於美國資本市場、但過去乏人問津的制度,為什麼會在近年暴紅,成為全球富豪熱中的遊戲?

籌資快,又有網紅經濟助攻

一般來說,SPAC新股進入市場前的定價是每股10美元,原始股東和投資人出資分別占20%和80%,而根據規定,創始團隊必須在兩年內找到標的完成購併,否則就要返還募得資金。

由於這種空白支票公司,從找到目標企業到購併,過程最快只要3個月,和需時一年至兩年的傳統上市流程相比快速許多,被認為是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一種捷徑。

傳統IPO:
1.選擇仲介機構

2.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

3.路演及定價

4.證券承銷

5.掛牌上市(耗時約1至2年)

SPAC:
1.創立SPAC且完成IPO

2.挑選合作標的

3.確定雙方意向並談妥方案

4.路演說明

5.完成購併,新公司上市(僅需3至8個月)

資料來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Renaissance Capital
整理:陳葦庭



疫情時代下,許多人正急需這條捷徑。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分析,疫情導致去年市場不確定性高,新創或獨角獸公司被收購的數量減少,案件價格也下滑,上市募資,成了這些企業獲取資金的最佳方式。加上各國政府救市,低利率浪潮促使熱錢湧入市場,不想等傳統流程的公司便紛紛尋求捷徑,導致該模式在短時間成為焦點。

目前,美國SPAC公司已經有825家,其中有半數都是去年跟今年才成立。

而在這個名氣就等於實力的網紅時代,更催化了此類企業的興盛。

由於SPAC成立初期,並沒有明確購併標的,投資人能仰賴的,只有對管理團隊、創辦人的信心。

例如,2020年熱門的SPAC潘興廣場通廷控股公司(Pershing Square Tontine Holdings),就是由艾克曼成立,剛上市就成功籌資40億美元。不只如此,就連美國大聯盟球星A-Rod、前NBA球星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也紛紛投入此市場,將他們的個人聲量轉換成資金,可說是金融市場的一種「網紅經濟」。

►DraftKings
企業類型:運動博弈
購併後報酬率:682%

►QuantumScape
企業類型:電動汽車固態鋰金屬電池
購併後報酬率:666%

►Betterware
企業類型:家用品直銷
購併後報酬率:649%

註:報酬率以該公司3月1日股價與上市股價比較

資料來源:SPAC Analytics 整理:陳葦庭



高盛示警:導致股票被高估

不過,隨著SPAC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越來越多人擔心市場會迎來泡沫化。

「我根本不會參與。我認為沒有他們,世界會更美好,」股神巴菲特的左右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將其稱作是一種瘋狂的投機行為和惱人的泡沫化跡象。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執行長大衛.索羅門(David Solomon)也認為,投資人急於投資SPAC市場,將導致一些股票被高估。

去年,透過SPAC上市的美國氫燃料電動卡車Nikola就曾在上市後爆發醜聞跌落神壇。

當時,SPAC公司VectoIQ購併Nikola,儘管上市時,該公司從沒賣出一輛車,但它的市值卻一度達264億美元,超越福特汽車。但3個月後,該公司爆發造假醜聞,被爆料電動引擎造假,創辦人還為此辭職,導致股價下跌逾7成。許多人質疑該SPAC管理團隊未做好購併前調查。

這股熱潮目前逐漸吹進亞洲,新加坡、港交所都在研究引進的可行性。不過,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周建宏認為,此模式要在台灣落地的可能性非常低,台灣投資人多期望主管機關在交易上協助把關,但SPAC連投資標的都不清楚,根本無從查核。

「買SPAC就像買『盲盒』。」范秉航說,他認為投資此類企業成功與否,取決於被購併公司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但投資人往往無法知道SPAC團隊會購併哪家企業,因此散戶投資的風險還是比傳統IPO公司高。

「你可以愛上那個人,但不要因為他去投資。」美國德美利證券前執行長喬.莫吉亞(Joe Moglia)針對此風潮提醒。

快速、大筆金額、名人,SPAC幾乎集結了所有資本市場最誘人的元素,但,太過美好的事物,是幻術的機率,往往大過於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