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應輸給聘禮和嫁妝。

搶銀行不如搶晉江新娘

前些日子,我看見一則新聞很有意思。什麼新聞呢?福建晉江老闆嫁女兒。女兒出嫁有什麼稀奇的嗎?出嫁倒是不稀奇,只是這份嫁妝的奢華程度令人咋舌。嫁妝除了禮金,還有豪宅、名車、股票。

媒體粗略估計,嫁妝總值大約人民幣一億多。你可能覺得這是豪門婚宴,和普通人距離太過遙遠。但其實,從1990年代開始,當地經濟富裕的家庭,百萬嫁妝和千萬嫁妝的現象就已經普遍出現。

以致在晉江農村一直流傳兩句話:娶女當娶晉江女,搶銀行不如搶晉江新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包括嫁妝和聘禮。

聘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場景。一對青年從相識、相知、相戀到步入婚姻,等到論及婚嫁時,聘禮成了繞不過的關鍵。

人民幣12.8萬元、18.8萬元、28.8萬元、58.8萬元⋯⋯不同地方的聘金行情還不太一樣。某些省市農村地區的費用更高,除了聘金,還得準備五金(金耳環、手鐲、戒指、項鍊、吊墜)、辦酒席,等父母完成這些任務,至少得花費人民幣40~60多萬。

面對這場考驗,有的情侶能夠一路暢通,但也有不少情侶在這場考驗中敗下陣來,最後分道揚鑣。

我講個故事吧。

小浩和女朋友小娜從大學就在一起了,大學4年、畢業工作2年後,兩人商量找個日子商量結婚。

兩個人約在星巴克見面,兩個人都有些緊張,因為這是他們首次聊起婚禮的具體細節。「浩,我們家的彩禮是28.8萬。」小娜鼓起勇氣、直視著小浩的眼睛,語氣裡帶著期待與緊張。

小浩愣住了,他的心跳仿佛在那一剎那停止,他只是愣愣的看著小娜。他們的周圍仿佛靜止了,「娜,我⋯⋯」小浩的聲音顯得蒼白無力,他試圖尋找言語,但似乎找不到能表達他心情的詞句。

小娜看著他,眼中充滿了困惑和傷心,「浩,你是不是覺得太多了?可是,沒有彩禮的話,我們家會被看不起的。」

小浩低下頭,手指在桌子上無意識的摩擦著,「我沒有那麼多錢,娜,我以為、我以為我們的感情比彩禮更重要。」小浩看著眼前這個他深愛的人,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痛苦,這個價格,他真的無力承擔。

「那我們⋯⋯是不是只能分手了⋯⋯」小娜的聲音顫抖,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她絕望的看著小浩。

小浩沒有回答,只是默默看著她,眼中閃爍著痛苦的光芒。他們之間的空氣仿佛凝固,周圍的人聲、音樂聲都仿佛被壓低,只剩下兩人的心跳聲在回蕩。

「我明白了,小浩。」小娜的語氣平靜,卻充滿決絕,「我以為我們之間,有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但顯然我錯了,這份彩禮對你來說太重了,我在你心裡,也沒那麼重要。

小娜走出咖啡館,留下小浩獨自面對空蕩蕩的座位和咖啡館里那股淡淡的苦澀。聘金,這個無形的巨大數字,就像一一面牆,將他與他深愛的人隔絕開來。

小浩和小娜的故事是眾多奮鬥中年輕人的縮影。在高額聘金的壓力之下,很多情侶的感情都經受重大考驗。有的女方在和男方說聘金要人民幣28.8萬後,對方就直接提了分手;有年輕人因為聘金太高,嚇得不敢結婚;有人因為聘金,和爸媽鬧了無數次矛盾;也有女方一點點的增加條件,讓好幾年的感情決裂。

7年青春,終究抵不過2個字:聘禮。從人類學角度來看,在古代時聘禮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用以交換新娘家庭損失的勞動力,賠償她家庭直系親屬的缺失。

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一個家庭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小農經濟中,人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稀缺的勞動力。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社會,勞動力就意味著生存依靠。

男耕女織的農業時代,男性種地打仗出力,女性生兒育女織布。你可別小看養蠶繅絲的技術,和織布這個家庭手工業,女性織出來的布,其實是過去農戶一種重要的生產剩餘,是家庭重要收入的來源之一。

所以,出嫁女兒、女兒到男方家,就等於男方家多了一個勞動力、女方家少了一個勞動力,就需要男方支付女方家屬一定額度的費用,表達對女方父母養育女兒的感謝。

在以前,人們普遍有「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的觀念,將女兒辛苦養大,最終都會成為別人家的人。父母很怕女兒遠嫁,一方面怕遠嫁女兒會受苦,在夫家受氣;另一方面,也怕女兒嫁太遠,自己無人依靠,所以要養兒防老。

這種價值觀,在中國一些地域根深蒂固、代代傳承。所以,很多農村裡的重男輕女現象非常嚴重。父母的重心圍繞著兒子,家中的資金、受教育的機會,全部給兒子。

很多農村家庭,為了要兒子,不惜多次墮胎女兒,導致農村適齡男性數量遠遠大於女性。後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農村女性紛紛外出打工,不願回到農村。

加上計劃生育政策、比較、從眾心理的影響,越窮的鄉下女性越少,聘禮漲價得也越快。

有些父母甚至會索要高額禮金,利用嫁女兒獲得的禮金、轉移給家中的兒子結婚。這個現象一度捧紅了「扶弟魔」的稱號。有些女性在這種家庭文化的洗腦下,不計成本的對弟弟奉獻。

高額嫁妝

說完了聘禮,我們再來說說嫁妝。嫁妝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類似晉江高額嫁妝的現象產生?

最初,嫁妝是娘家為新家庭發展提供的啟動資金,是娘家父母給女兒的禮物,由女兒帶到夫家小家庭,由女兒來決定嫁妝如何使用。同時,嫁妝也是防止女兒結婚後,受到男方家庭輕視。

歷史上,閩南有頗為濃厚的宗族傳統,尤其是晉江地區有厚嫁之風。高額嫁妝文化的背後是習俗,習俗的背後是社會的運行機制,機制的背後是經濟學。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晉江作為全中國強縣,發達的市場經濟和社會階級,使得民間高嫁妝風氣越演越烈。

在一個家庭的創業初期,女兒大多早早輟學幫助家裡、為家庭犧牲,讓父母過意不去。現在,做生意賺錢了,做父母的希望補償女兒。

父母們,希望女兒過得好,那麼女兒在新家的地位是關鍵,而地位取決於各自對家庭的貢獻。如果男性在外賺錢養家、女性在家相夫教子,那女性的地位通常不一定會高,因為每個月女性沒有經濟來源、要向先生要錢。

只要有要錢的動作,地位問題就出現了。為了防止女兒被看不起,就要給女兒夠多的錢。沒有嫁妝,男方就會看不起,女兒結婚後會受委屈。而有了娘家撐腰,婆家人不敢隨意欺負新來的媳婦。

現在講求男女平等,嫁妝又多了一層屬性:重視度。嫁妝很少、聘金很高,會被認為是在賣女兒。嫁妝是女兒在婆家說話的底氣,是女兒在婆家的地位。女兒結婚時,娘家要以至少高於聘金1倍的價格返還,如果聘金是人民幣200萬,娘家就要準備400萬的嫁妝。

還有的父母,怕女兒受委屈,會預先在女兒結婚的城市買兩間位在學區的房子,作為嫁妝的一部分。為何買兩間呢?第一,買兩間,方便日後幫忙照顧女兒的家庭。第二,保值增值,而且不怕男方不住,因為學區的房子是稀缺資源。

最後的話

搶銀行不如搶晉江新娘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習俗;習俗的背後,是社會的運行機制;機制的背後,是經濟學。

風俗變化,會最快影響經濟結構,接著才會帶來社會制度的變化。社會制度的變化,又會慢慢變成風俗,然後在歲月中逐漸剔除雜質,留下純粹的文化。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 《江村經濟》說道:聘禮與嫁妝的真正意義,是兩個家庭對一個新家庭的扶持。

愛情,不應輸給彩禮和嫁妝。就像電影《剩者為王》中父親說的那樣:「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到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別讓聘金和嫁妝變味了,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愛情,不應輸給彩禮和嫁妝......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