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3月5日於北京開幕,即將卸下國務院總理一職的李克強,也在會議中發表他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

經濟增長目標3年來最低

據中央社報導,李克強在此次「告別報告」中,將中國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 左右,除了是近3年來最低,也略低於外界約5%至6%左右的預測。

2021年與2022年,中國當局宣布的經濟增長目標分別為6%、5.5%左右。2021年因受基期過低影響、加上中國政府實施消費刺激政策,實際經濟成長率達8.11%;2022年則受疫情、封控、國際局勢衝擊,最終經濟成長率僅3%。

針對兩會議題,德國之聲2日訪問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時,他曾表示中2022年的3%漲幅,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低、僅次於2020年,甚至低於全球經濟增長。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現象,背後原因在於中國當時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消費「全面的被壓縮」。

張五岳解釋,中國的GDP主要由進出口、投資、消費等3個層面支撐,其中,消費在2019年至2021年佔GDP的60%以上,2021年甚至高達62%左右,2022年卻僅32%。

中國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於1日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反彈至52.6%,創2012年以來新高。

張五岳舉此為例,認為中國2023年在卸下動態清零的枷鎖後,雖未必會報復性增長,但在餐飲、旅遊業的復甦下,一定會恢復基本常態:「將來中國GDP好不好,我不敢講,但是2023年一定不會差的。」

經濟還需科技研發及應用領頭

李克強還宣布,中國2023年將以「新增約1200萬個城鎮就業崗位」為目標,把城鎮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並將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目標設為3%左右。

據路透社報導,李克強表示,中國過去五年來藉科技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培育成長的動能,強調中國的科技政策應以「增強國家科技實力和科技自立為目標」,並由企業帶頭推動創新。

李克強說,中國要加快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並支持阿裡巴巴集團和騰訊等平台經濟的發展,定期進行監督。這些公司是北京近年長期嚴厲打擊的目標,不過中國當局聲稱現在正在放鬆監管。

法新社報導,李克強的工作報告對經濟成長放緩持樂觀態度,稱「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根據病毒變化和防疫形勢,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強調中國當局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成功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證明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國防預算增長略高於2022年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台海情勢亦多有動盪,近年來中國的軍費預算不斷提升,加之俄烏戰爭等國際衝突不斷,中國2023年的軍費調整引發國際關注。

儘管北京常以「中國的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相對較低」的說法,來反駁國際對其軍事野心的批評,然而據路透社及中央社報導,5日人大會議開幕時發布的預算報告顯示,中國2023年的國防預算共編列人民幣1.55萬億,比2022年增長7.2%,除略高於去年7.1%的預算增幅外、亦是5年來次高。

此外針對軍事議題,李克強表示,中國將「圍繞2027年建軍一百週年奮鬥目標」,提高實戰訓練力度,加強戰備準備及軍事能力。

談兩岸議題,李克強重申九二共識

中央社引述紙本報告報導,李克強展望2023年的兩岸政策,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反對分裂與外國勢力干涉,並強調中國未來一年將致力「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台灣民眾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兩會前,張五岳告訴德國之聲,2023年兩會不太可能過於強化反台獨、反外部勢力的說法,而會更側重於「疫後交流」,也就是「軟」的面向;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在兩會前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稱,中國2022年底爆發「白紙運動」,北京對內將優先應對疫情、經濟等議題,對外則將放軟「戰狼」姿態。因此在兩會上,中國對台應該還是會提起「硬」的部分,但應會「回過頭來強調要擴大交流」。

此外,有鑑於台灣2024年將迎來總統大選,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2日也告訴德國之聲,北京從過去經驗中學到的教訓,將提醒他們,選戰前若對台採強硬立場,常有反效果,因此預測「短期內,可以預期兩岸事務會更為穩定。」

至於港澳方面,李克強則在報告中表示,中國當局過去5年實施港區國安法、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支持港澳經濟、民生、防疫、穩定等面向多有進展。展望2023年港澳政策,他則表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的貫徹「一國兩制」。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李克強最後工作報告 談經濟、兩岸、軍事

責任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