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策,就讓產值一夕間縮水逾新台幣2兆元,這個現象出現在中國。日前北京打壓補教業,引發市場拋售中概股風潮,這標誌著「先平等,後成長」將是中國未來主旋律,市場對中國看法也將因此轉變。

近日北京對補教業祭出「三不」政策:不准盈利、不准上市、不准外資以任何形式投資。產業龍頭新東方、好未來等股價應聲重挫,前者在港股市值兩週內縮水2/3。據《紐約時報》數據,高盛等華爾街銀行曾預估,中國教育業估值超過1千億美元,但當局公布新政策後,分析師估計該產業價值只剩240億美元。

此舉也引發市場拋售中概股風潮,「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的旗艦基金方舟創新ETF ,中概股持有占比從今年2月8%的高峰,到最新今年7月已減至不及0.5%,該基金更完全退出科技巨頭百度的部位,僅持有騰訊約130股。

績優的中概股也遭殃,近來騰訊本益比已降至20倍左右的歷史低點,估值和港股裡被視為「過氣」的傳統企業差不多。據彭博統計,北京近來對科技與教育業的全面打擊,短短5個月裡,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市值蒸發近7700億美元,相當於1.4家台積電。

短短9個月,螞蟻、美團、滴滴接連重傷

2020/11
事件:螞蟻科技上市前夕被叫停
影響:網路信貸受限,螞蟻被央行監管

2021/4
事件:阿里遭罰款新台幣800億元
影響:電商成反壟斷目標

2021/7
事件:外送業須對外送員制定基本收入
影響:美團股價半年腰斬

2021/7
事件:滴滴出行被下架
影響:多家陸企取消赴美上市

2021/7
事件:補教業不准盈利
影響:市場拋售中概股

整理:楊少強


官方為拚生育壓高漲教育費

此事首要問題是北京為何要這麼做?《華爾街日報》認為是要提高生育率。在當局看來,教育成本高漲是生育率低迷的原因之一,而教育成本高漲又大多流入這些補教機構。《紐約時報》稱,在房價上漲、照顧父母、昂貴醫療下,中國一般家庭還要負擔子女教育支出,因此官員希望「放慢教育的步伐,鼓勵夫妻多生孩子。」

其次是北京打壓企業已有先例,這次有何不同?過去當局打壓只針對特定公司,例如阿里巴巴或滴滴出行。這次針對補教業開鍘,卻是把整個產業連根拔起。彭博評論,監管風險在中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投資者很少面臨這種打擊成長、摧毀整個商業模式的衝擊。」

接下來問題是這些政策有無效果?官方想藉打壓補教業,降低教育成本,以提升生育率。但這些補教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市場有需求,人人都想望子成龍擠進名校,父母才花大錢讓孩子補習贏在起跑點。

有需求就有供給,即使消滅補教業,需求卻未消失,只不過轉入地下,市場將以其他名義另起爐灶。《紐約時報》稱,即使這些補教機構被官方消滅,「富人只會聘請昂貴的家教,使教育競爭更激烈,最終使中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此外,這些補教機構,也是中國培育出優秀下一代的來源。以俞敏洪創辦的新東方為例,《金融時報》中文網報導,不少中國留學生靠著它學會英語,以及外國大學相關課程。一些教師在體制內無法取得任教資格,在新東方也能發揮專長教育學生。如今北京封殺這類補教機構,客觀結果也是在扼殺下一代的未來。

對投資人來說,這次打壓有何意義?短期來說,一些外資在這波打壓裡看到了機會。

摩根資產管理在今年7月底報告指出,北京這波打壓導致市場修正,主要的網路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與拚多多等股價,已從高點回落20%至40%以上,對應其未來12個月的獲利,股價可能已反映大部分的利空,「所以中國股市當前的估值,反而已出現了長期投資的吸引力。」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Mark Mobius)也認為,中國打壓各領域的大企業,有助於小公司冒出頭,「這對中國市場可能是好事。」他認為未來當局的監管仍會帶來部分不確定,因此要投資中國科技股,或許以中小型企業較合適。新加坡分析師楊(Margaret Yang)也對彭博表示,市場已超賣,「逢低買進的投資者會把監管風險拋在腦後。」

長期來看,這波打壓表明中國政策主旋律將轉向「先平等,後成長」,這將使市場對中國的定位開始轉變。

若說過去打壓阿里、滴滴,讓市場疑慮上升,這次打壓補教業,可說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連有數十家上市公司、上萬名員工、價值1千億美元的產業,北京都能痛下殺手,有什麼產業是當局不敢動的?「中國打壓線上教育標誌著轉折點,」《經濟學人》如是說,未來中國將是「更少的資本主義,更多的國家主義。」

在「先平等,後成長」主旋律下,其他受害者也已浮現。在外賣領域,北京要求業者對外送員訂出基本收入,產業龍頭美團股價不到半年已腰斬;在房地產,在「建立3年秩序」大旗下,過度槓桿將遭懲罰。

下一波恐整頓醫療、房市

《華爾街日報》引述中國國有銀行交銀國際(BOCOM International)首席策略師洪灝的話,中國政府未來可能會將重點轉向他們認為監管失控的行業,例如醫療和房地產。這些領域的改革將「最為痛苦」。

有的外資擔心更基本的問題。彭博引述一位分析師霍伊(Fraser Howie)的話,「當你的業務可能被國家法令一夕間減記為零,你要怎麼計畫?」

《經濟學人》也認為,北京的監管宛如無定向風,毫無規則可循,「中國境內的科技公司必須隨時面臨規則改變的風險。」

一位駐巴黎的基金經理提拉曼尼(Claude Tiramani),掌控約7億美元資金,他認為中國在教育和科技業發生的事,也可能會發生在其他如媒體、醫療保健等領域。「由於這些不確定性,我認為中國市場的評級可能會降低。」

這波打壓補教業引發股災,北京也意識到後果嚴重,7月下旬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邀集外資,重申打壓只針對教育市場。這表明中國的高層已經意識到此政策的衝擊,試圖維穩。

但若只是喊話,效果恐怕有限。市場不是看你怎麼說,是看你怎麼做。若口口聲聲尊重市場,實際行為卻不斷打壓企業,投資者信心恐難恢復。「資本市場不是政府想開就開、想關就關的水龍頭。」《經濟學人》如是說。

若要化解疑慮,北京面臨更根本問題或許是:「成長」與「平等」究竟孰優先?

從阿里、滴滴到近來新東方、美團等,官方釋放訊號就是「犧牲成長,追求平等。」鄧小平曾說「致富是光榮的。」去年11月螞蟻上市被卡,中國投資界就有人打趣道「像馬雲一樣致富是不光榮的。」這次打壓補教業,《經濟學人》形容官方立場:「說到教育學生,沒有人應該致富。」

中國政策干擾,美國中概股股價半年縮水1/3
中國政策干擾,美國中概股股價半年縮水1/3(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來源:達志影像)

投資轉觀望,扼殺明日之星

但過去外資看好中國,就是因為有賺錢機會。若政策轉向,意味著高成長的市場,隨時可能被當局封殺。未來外資看待中國,將被迫考慮「平等」這個因素,他們的保險做法就是減少投資,暫時觀望。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家規模逾兩百億美元的退休基金投資長莫菲(Molly Murphy)表示,「我們對中國市場保持中立。」

近年來中國的明星企業,從阿里到滴滴等,由於在體制內無法獲得資金,都是靠外資「慧眼識英雄」才崛起。若外資縮手,未來的明日之星恐怕無法出頭,「中國可能是最大的輸家。」《經濟學人》如此評論。這恐怕才是此次打壓補教業,中國要付出的最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