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因為疫情原因,很多景點有嚴格的管控措施,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選擇了居家生活,很多上海朋友都已經居家1個多月了,大家每天都急切期待著盡快回去上班。

上海疫情,導致了全球性的供應鏈困難,降低了經濟體系的運轉效率。4月28號,上海公佈了第二批復工復產白名單,不光是汽車製造廠商,晶片、醫療製藥、化工、機械類企業也得到了批準,提振了人們對製造業的信心。

上海斷鏈,為中國製造業敲響警鐘

此前,美國汽車晶片企業安森美(Onsemi)臨時關閉了上海配送中心,把運輸轉移到新加坡,很多人當時解讀為美國企業要進行產業轉移。不過安森美4月底解釋,之前是出於疫情考慮,現在正在向上海政府申請復工。

類似的故事不只一例,這確實是給中國產業鏈敲響的一記警鐘。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可能會有延遲反饋,會威脅到中國製造的生態優勢。已經有不少跨國公司正在考慮把採購訂單轉移到墨西哥;還有數據顯示,越南的進出口強勁復甦,給中國製造帶來了挑戰。

這次疫情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未來也有可能會遇到。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祈禱疫情快點過去,而是思考如何增強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如果才能保證下一個產業升級和技術革命發生。

取代中國產業集群優勢,3D列印將起飛?

這當然還是要靠科技。就拿這次供應鏈受到的衝擊來講,一個未來很有影響力的技術就是3D列印。簡單來說,3D列印是一種用材料層層堆疊的製造方式,它跟別的傳統製造加工(比如CNC)不同的是,它是數據驅動的製造:只要向電腦輸入三維模型,列印機就直接製造出來。由於操作步驟上跟紙張的二維列印很相似,所以取名「3D列印」。

3D列印的優勢在於,能夠快速實現複雜性產品的製造,不管這個零件有多麼複雜。如果1個產品有100個零件,那麼需要在周邊找100家供應商,然後把它組裝起來,中國成熟的產業集群保障了這種複雜協作。

但是如果3D列印能實現,就不需要那麼多家供應商了,1家公司就可以列印了,還能通過軟體優化的方式,把100個零件簡化成幾個、甚至1個,取消掉組裝環節,直接用3D列印製造出來。美國奇異(GE)的1款發動機,把855個零件優化成了12個,不僅性能更優,而且成本更低,是很了不起的工業應用。

有一家小而美的公司Velo3D,專注在航空航天這一個領域,成了SpaceX的獨家3D列印供應商。獵鷹9號火箭的很多金屬部件都是交給Velo3D列印的,產品經過了無數次高溫高壓的考驗,說明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要知道,航空航太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比消費電子甚至是汽車都嚴苛多了。

這樣優化供應鏈、整合製造的案例數量每年都在增長,未來還會越來越多。短期來看,3D列印是傳統製造的有益補充,但是長遠來看,3D列印的材料種類和製造精度還會不斷提升,具有顛覆傳統製造的潛力。

其實,3D列印的本質就是解決製造本身的問題:如何把一堆原材料變成我想要的東西?3D列印就是把一堆原材料放進去,然後把最終的產品拿出來。至於中間的過程是什麼,並不是客戶關心的,中間過程越簡單越好,客戶往往要的只是一個結果。

一體式壓鑄:材料進去、車子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講,很多製造技術並不需要強求是3D列印的,比如特斯拉的一體式壓鑄技術,雖然不是3D列印,但是完美體現了這種思想:一體式壓鑄就是把融化的金屬液體倒進去,等冷卻以後取出來,就得到了想要的部件。用馬斯克的話來說就是「材料進去,車子出來」(Raw materials in, car out)。

特斯拉的Model Y就是用一體式壓鑄,把171個金屬零件直接簡化成1個整體,組裝步驟中的焊接從幾千次直接變成了0。以前可能需要幾十家供應商,現在自己就可以做了。當疫情衝擊供應鏈導致產業停擺的時候,掌握先進製造技術的車企反而會更抗衝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車企紛紛投入一體式壓鑄技術研發的原因。

你看,製造先進科技產品的背後,蘊含著大量的技術。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對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帶來了挑戰,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應對,就會被淘汰,喪失科技生產領域的優勢地位,但如果我們能及時洞察到這些潛在的技術,積極應對和行動,就會變挑戰為機遇。

*本文獲「全球風口」授權轉載,原文:上海疫情衝擊供應鏈,原來馬斯克早早佈局了這些技術!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